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_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1 00:22:25 人阅读
导读: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在于: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划分的“标准时刻”不是行为做出时,而是其效力确定时(只有这时才是稳定状态)。如果可以产生完全的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在于: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划分的“标准时刻”不是行为做出时,而是其效力确定时(只有这时才是稳定状态)。如果可以产生完全的法律效力,这种表意行为就是民事法律行为,否则就是民事事实行为,不管其中是否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1,定性不同:民事法律事实是根据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而民事法律行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属于合法民事行为。

2,内容不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行为,民事主体所进行的生产、创作、发明创造等活动,都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民事事实行为。而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需要一方还是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可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根据其是否必须采取法律规定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等等。

3,法律后果不同:民事法律事实的出现可以引起不同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即民事权利义务的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内容或者客体的变化。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即民事法律关系不复存在。而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没有法律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扩展资料2、有意思表示。单方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为既告成立;双方法律行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时法律行为方告成立。3、标的须确定并且可能。标的的确定,指关于标的表示须达到能被具体认定的程度。认定标的确定与否的时点,通常为行为成立时。标的可能,指标的在客观上须具有实现的现实性。2、在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物之交付就是特殊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在交付完成前不成立。

单方民事行为,又称一方行为,单独行为,是根据一项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民事行为,其特点在于不需要他方当事人的同意就可发生法律效力。订立遗嘱、抛弃继承权、撤销委托代理、免除债务、追认无权代理等行为,皆属于单方民事行为。双方民事行为,是指需要两项内容互异但相互对应的意思表示一致才可以成立的民事行为。例如,合同行为、遗赠扶养协议、委托监护协议、收养协议等都是双方民事行为,其中合同行为是典型的双方民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也就是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55条和第56条的规定,具体包括行为人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和形式合法。

前三者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第四个则是其形式要件。

一、行为人合格 它指的是行为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否相应,则要以民事法律对公民、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具体规定为标准来衡量。它对于公民来讲,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各种民事法律行为均为合格,限制民事行为人则在法律允许其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范围内,进行与其年龄、智力或者其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就是合格的,而具体到法人,则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在法律批准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民事活动,即为行为人合格。至于依法参与民事活动的其他组织,则必须是具有法律承认的资格和在其他所属法人授权范围内从事民事活动始为合格。

二、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就是说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表示与其内在的真实意志相一致。其要求有两点,一是内部意思与外部表示一致,二是出于行为人的自愿。只有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才能保证其所实施民事行为产生的民事法律后果符合行为人预期的目的,合于其切身利益,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如果行为人的外在表示与其内心真实意志不一致,则为意思表示不真实,不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三、行为内容合法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行为内容合法表现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具体到实际生活中,行为内容合法首先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范相抵触。而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与任意性规范不一致时则不属于违法,因为任意性规范允许当事人协商确定,其次,行为内容合法还包括行为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为,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是对民事立法的重要补充。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时,这是衡量民事行为合法性的重要标准。四、行为形式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也就是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所采用形式的合法性因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而不同。根据《民法通则》第56条的规定,凡属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才为合法,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则当事人在法律允许范围选择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皆为合法。

1、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带有人主观意志的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从而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它包括民事法律行为、行政法律行为等等。

2、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

3、民事行为则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它是受民事法律所规范的依法能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既包括民事合法行为、也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这是笼统的不太准确的分类,具体说,可分为民事法律行为(即合法)、无效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

综上,法律行为、民事行为的外延大于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则没有可比性,既不在同一个领域,也不是同一性质。总之,三者在概念特征和外延上都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

区别:

1、二者性质不同。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合法行为,这种合法行为的目的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而民事行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和非法的民事行为。

2、法律后果不一样。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以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受法律的保护。民事行为有合法与非法、有效与无效之分。对于非法的或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不受法律保护。

民事行为包含民事法律行为和民事事实行为。

01民事法律行为(以下简称“法律行为”)和民事事实行为(以下简称“事实行为”)的概念

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件,即无意思表示,就不存在法律行为。说的通俗一点,行为人做这件事的事情,其心里期望能达到法律上的一个效果。比如合同、遗嘱等等

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件,即无论是否包含意思表示,只要行为人的行为被法律认认定就可以,比如无因管理、创作作品等等

02举例子教大家学会辨别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我为了戒除我的网瘾,将我的苹果11手机抛弃进垃圾桶。15岁的王某拾到我这个手机,并找到自己的好友16岁的朱某,朱某把自己的电脑给王某,王某把这个手机给朱某。

分析:

1、王某拾到这个手机,从法律上讲属于“先占”,只要有这个行为,即使王某没有任何的意思表示,法律依然赋予其法律效果:王某取得了这个手机的所有权。先占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行为。

2、王某和朱某互易是两人意思表示的结果,两人的互易行为属于法律行为,如果两人没有意思表示,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互易的行为的。因此互易是法律行为。

结语

从上面概念和例子中,你是否明白了民事事实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了呢?

我再出一题来考考你:我自己在农村的宅基地上建造一间房屋,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有兴趣的网友请留言一起讨论。

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都是表意行为,区别在于法律行为的效果是由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准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则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民事法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没有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1、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法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3、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法律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