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是故意还是过失_交通肇事逃逸会怎样?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7-05 02:06:51 人阅读
导读:每个车主可能都有过车辆在停车场被其它车辆剐蹭后逃跑打经历。车主可能都会有疑问,这属于交通肇事逃逸吗?报警是给交警还是派出所呢?他们会管吗?首先,根据题干给的信息...

每个车主可能都有过车辆在停车场被其它车辆剐蹭后逃跑打经历。车主可能都会有疑问,这属于交通肇事逃逸吗?报警是给交警还是派出所呢?他们会管吗?

首先,根据题干给的信息,基本上可以判断属于交通肇事逃逸。第一,车辆停在某老小区停车场,不在车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认定,道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开放的小区道路包括停车场,且道路有扩大打解释。第二,底漆都被刮没了,说明剐蹭相对比较严重,肇事车辆应该有所察觉。如果非常轻微的剐蹭。肇事车辆司机都没有感觉到。那就谈不上逃逸了。第三。肇事发生后,肇事车辆逃逸,没有主动联系车主,是车主自己通过监控查到的。这三个理由基本上可以从客观上。主观上说明肇事车辆属于逃逸了。

朋友车辆曾在停车场被人剐蹭,后及时报警,交警认定对方为肇事逃逸,最后有效获得赔偿。

其次,那这类警情我们应该给交警还是派出所报警呢?第一,如上分析,如果基本上可以确定属于交通肇事,那就属于交警管辖,自然应当给交警报警。第二,如果不是被车辆剐蹭,是人为划痕或者其他损失,就属于故意损毁财物了,应当给辖区派出所报警。可以这样理解,交警管辖的肇事案件嫌疑人主观上是过失的,如果主观故意那就属于派出所管辖了。不管哪种情况。报警以后,有破案线索,公安机关都会管辖的。

再次,肇事逃逸后果是什么呢?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罚款200至2000元,可以并处行政拘留。因此,不幸发生交通肇事,主动联系车主进行协商解决,即使双方不能协商解决,让对方报警或者起诉,这样承担的仅仅是民事责任,而不会承担行政责任了,即罚款或者拘留。

最后,谨慎开车,注意安全。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

  1.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2. 醉酒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或者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3.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4.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修正)》第九十九条第三项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3〕15号)第二条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

依我之见:如果真的是‘’醉酒驾驶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依法就应该以故意杀人(间接故意)起诉,而不应该是过失犯罪。

为什么‘’醉驾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依法应认定故意杀人罪呢?下边本人从刑法规定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理论层面作简要分析:

一,我国現行《刑法》总则在对犯罪分类时根据行为人的主观內容的不同,分别规定规定了故意犯罪丶过失犯罪;而故意犯罪又细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所谓‘’直接故意犯罪‘’,就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积极实施希望达到这种结果,这种积极追求结果的发生的故意犯罪,就叫直接故意犯罪,什么叫‘’间接故意犯罪‘’呢?,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虽不追求这种危害结果,但是,行为人却不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即发生不发生抱无所谓的态度,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行为人放任的心愿,这就叫‘’间接故意犯罪‘’。

一,‘’醉驾肇事‘’,从犯罪层面分析主观上究竟是主观故意,还是主观过失呢?我国刑法从一九七九年实施经过了数次修改均一致规定:醉酒的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那么,醉酒的人犯罪究竟是故意,还是过失呢?《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加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该罪的犯罪构成规定只要行为人明知醉酒驾驶机动车危害公共安全且法律禁止,仍置法律禁止性规定为废纸,醉酒后仍然驾驶机动车就立即构成‘’危险驾驶罪‘’,即主观明知十客观上醉酒和驾驶,而不需要有实在的危害后果,就是俗称的"行为犯‘’,该罪的犯罪构成已明确‘’醉驾罪‘’是故意犯罪,即主观上是故意醉酒和故意醉酒驾车的。回头再看看案例所叙述的情形:行为人明知法律严禁醉酒后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而在明知自己己处于醉酒状态认知丶判断丶控制自己的能力已明显下降、减弱如果驾车会造成撞伤丶压死路人的后果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人主观心态正是法律规定的‘’间接故意犯罪‘’,那么,案例所述因‘’醉驾肇事‘’中的‘’肇事‘’就是致人重伤丶死亡丶重大财产损失,本身就己发生案件性质转变由过失犯罪的交通肇事罪‘’转变‘’为主观间接故意的故意杀人罪。所以,‘’醉驾致人死亡‘’应当依法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二,‘’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节在刑法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基础上规定:肇事逃逸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应判处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上述法律规定已将‘’逃逸‘’行为作为为逃避法律责任致死伤者不管不顾的主观故意行为,因此,已经作为严厉惩罚的行为在量刑时作为了加重处罚的情节加以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办理交通肇事犯罪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中规定: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将伤者转移抛弃、隐藏后导致伤者死亡的按间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三,综上所析:醉驾者在主观故意支配下积极实施危险驾驶机动车‘’醉驾‘’的而放任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后果的犯罪行为,已属故意犯罪,且在已经发生醉酒驾驶致人死伤的后果,为逃避法律制裁又故意实施‘’逃逸‘’的犯罪行为,在前后两个主观故意支配下实施醉驾丶逃逸的犯罪行为致受害人死亡了,已经是法律意义的标准的间接故意杀人行为,为什么还有人错误地认为是过失犯罪的交通肇事罪???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见谅。

交通肇事逃逸,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形:

第一种,最常见的就是,发生事故后,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的。

第二种,肇事者将伤者送至医院,但未报案,无正当理由离开现场的;或者给受害者留下虚假的姓名电话等以后离开医院。

第三种,报案后不听候处理擅自离开处理现场。

第四种,肇事者在调查期间擅自离开调查场所逃匿的。

第五种,事情未协商达成一致,未留下本人有效信息强行离开的。

至于交通肇事罪量刑标准,大致是这样的: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包括:

致死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酒驾、毒驾、无证、明知安全装置失灵以及明知拼装报废车辆的以及严重超载的)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特别恶劣情节包括以下情形:

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另外交通肇事犯罪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 发生轻微刮蹭事故意逃逸,一旦属于警方追查以后确定的,一律按照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承担事故全部责任,至于处罚,可以一次性扣12分或者直接吊销驾驶证的处罚。

假如主动投案和对方协商处理圆满,警察可不立案处理。至于罚款,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经济处罚并不是主要的,主要体现在前面的承担全部责任和直接吊销驾驶证处罚,罚款是500-2000元的处罚标准。

2、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3、轻微交通事故未造成重大损失的,只要后续对事故责任无异议,积极承担赔偿责任的话,一般不会认定肇事逃逸,也不会作出特别的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无论是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或是刑事责任都要比没有逃逸严重得多。

4、不管是轻微事故还是验证事故,发生了就不要逃逸,尽快的给交警部分打电话,具体的处理方法等交警来解决。

因为事故逃逸,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犯罪逃逸本身就有错,这等于罪上加罪。

5、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道路交通事故报警或者出警指令后,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

发生的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因此,不管事故损失 大小,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离开事故现场,一定要保护现场,积极参与事故处理。

逃逸的处罚是相关部门规定的,不是个人可以随意更改的,网上很可能存在相同的,毕竟交通法律法规都是需要我们人们去了解,去遵守,要让我们大众人民宣传给不懂法律法规的人去知道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对自己负责。






属于过失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综上所述,肇事逃逸属于过失犯罪。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