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法律后果_法院判决不执行的后果是怎样的?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7-05 11:44:25 人阅读
导读:很多人都是在申请执行没有结果之后的漫长等待一一一感谢邀请老赖入刑这个提法很久了,如果你赞成,请点赞支持!老赖确实是危害社会的一个毒瘤,法律上有一些惩治措施:一、...

很多人都是在申请执行没有结果之后的漫长等待一一一

感谢邀请


老赖入刑这个提法很久了,如果你赞成,请点赞支持!

老赖确实是危害社会的一个毒瘤,法律上有一些惩治措施:

一、刑法上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但是情节严重要求很高,很多老赖根本不反抗,就是耍赖,提前预谋好转移了财产,根本无从下手;

二、《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通常方法和手段:

1、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

2、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

3、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4、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

5、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6、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赔礼道歉之类)

7、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

8、强制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

虽然强制手段很多,但是现实当中显得苍白无力,比如欠钱不还的;傲来,很早已转移了财产,申请人没有途径也没有权利去查,而执行法官只是在系统上查查而已,不进一步深入调查,反而要求申请人提供财产信息,用不了多长时间法院就下达终结执行通知书。法院最多把老赖列入失信名单,限制坐飞机、火车之类,无法打击老赖。


有法律问题,关注并私信我,给您一些合理分析和建议~


【每日讲法观点】被执行人被法院限制高消费,也纳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如果有能力履行,根据情节轻重可能被司法拘留,或者涉嫌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

司法拘留

人民法院在案件的审理、执行过程中,对于违反法律相关规定的诉讼参加人、被执行人可以采取司法拘留的措施。司法拘留是拘留措施的一种,对于妨害诉讼的人,限制其一定期间的人身自由,属于强制措施的一种。

司法拘留一般有实施法院的院长批准,并制作《拘留决定书》,交由法警执行,由公安机关看管,被拘留人对拘留决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对于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裁判文书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拘留。

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

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是针对被执行人或者执行义务人而规定的罪名,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3条,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有能力执行,但是拒不执行,情节严重,即可构成本罪。

情节严重,一般是指下列行为:

  • 被执行人或者执行义务人有财产,但是故意、转移、隐藏、损坏,导致无法执行;
  • 协助执行义务人,拒不协助人民法院执行,导致无法执行;
  • 被执行人、执行义务人、协助执行义务人等,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串通,利用其职权妨害执行,导致无法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不能构成此罪。

总结

对于有能力履行,但是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被执行人,根据其情节轻重,可能被人民法院司法拘留,也可能构成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最终被判刑入狱。

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被执行人涉嫌犯罪的线索,如果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相关的权利人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行为判刑。

不管是民事审判还是刑事审判,在审核活动的最后都会宣读判决书,案件最后流程就是依据判决执行,如果不服判决,可以上述,但不依据判决执行,可能会强制执行,甚至还可能触犯刑法。法院的判决是赋予国家强制力的,行为人应该主动履行。

如果不履行有三个后果:

1.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执行措施很多,可以对行为人住宅进行搜查,包括拍卖、变卖、扣押财产,冻结银行帐户,还可以查封行为人住宅。

2.如果拒不执行的行为人,法院可以处于15日以下拘留1000元以下罚款,并且可以重复适用。

3.拒不执行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情节严重的,就触犯了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构成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会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就算经过了以上处罚,行为人还是要承担赔偿责任,除非永远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如果只是暂时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会中止执行,等到行为人有财产可以执行的时候,法院就会恢复执行。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情况严重的构成犯罪,会被判处刑罚的,是三年以下的量刑、拘役或者罚金。 法律依据: 1、《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2、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为正确适用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保证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执行,现就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并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第二条 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查实的证据证明,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具有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 第三条 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情节严重”: (一)在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以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依法查封、扣押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二)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在执行中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三)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者抗拒执行,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四)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围困、扣押、殴打执行人员,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五)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其他妨害或者抗拒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四条 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实施本解释第三条所列行为之一,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对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 第五条 与被执行人共同实施本解释第三条第(三)、(四)、(五)、(六)项规定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条 暴力抗拒人民法院执行判决、裁定,杀害、重伤执行人员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七条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 人民法院在执行判决、裁定过程中,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的人,可以先行司法拘留。认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案件依法移送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人民法院依法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人定罪判刑,先行司法拘留的日期应当折抵刑期。

如果老赖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我坚决支持入刑。因为只有入刑才能更有效的解决执行难。现在老赖之所以不履行判决义务,因为他的违法成本实在太低了,最多行政拘留十五天,回来后扯高气扬!坑来的钱尽情享受!费时费力打官事胜诉了,确两眼是泪,开始对法律产生疑问。怀着希望去找法院,此时连人都见不到,也就没人管了。如果我是老赖也不会去履行生效的判决,因为自己清楚没啥了不起的。所以,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不让一纸生效判决变成废纸,还是坚决采取纳入刑法吧,才能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帐户内划拨。   (2)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3)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4)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5条第3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5条:   第六十五条 当事人必须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 以下措施:   (一) 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二) 在规定期限内不执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三) 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四)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