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过当是犯罪吗_正当防卫承担刑事责任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2 07:16:05 人阅读
导读:本人认为应该给防卫者多一点权力,多一点法律保护,才会减少此点的发生和发属。大家仔细想想,防卫者基本上应是弱者。比如:小姓,小村,小宗,少人,……等会跑到大姓,大...

本人认为应该给防卫者多一点权力,多一点法律保护,才会减少此点的发生和发属。大家仔细想想,防卫者基本上应是弱者。比如:小姓,小村,小宗,少人,……等会跑到大姓,大村,大宗,多人的地盘找事生非吗?……所以正当防卫要在法律上多划一条界条,多不产生防卫过……

没有侵害就不会有防卫过当,在防卫过程中故意对侵害者超出必要限度的加害行为的应负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赔偿责任,但实践中可根据过错适当分担。毕竟防卫是正当的必要手段。

家暴是一种家庭中特有的暴力行为,有夫妻间的,也有家长与孩子的,可是无论什么人,使用暴力手段都是违法的,也就是说被施暴者的反抗属于一种对违法行为的本能的自我保护和阻止,而在自我保护中失手将人杀死,应属于正当防卫,不需承担责任!



我个人认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几点对正当防卫者的要求,极有可能会使正当防卫变成防卫过当,大家请看下面几点:

第一,既然称为家暴,估计不是一次了,假如只这一次属于家庭纠纷,不能算家暴,既然是家暴,被打者之前遭受暴力是否很严重,是否施暴者都持有武器,如果没有非常严重的具有威胁生命的暴力,也就是大多都施以拳脚,始终并未有威胁到生命的行为,在对方只是普通暴力行为时,你却直接使用武器将对方杀死,这就有些过当了。

第二,面对多次家暴,你是否选择向家属或有关部门求助,或提出离开遭到威胁恐吓,如果没有这些,你为什么还要继续忍下去直至最后杀死对方,虽然可能情急失手,但依然让人会感觉一直都能忍受为什么这次下杀手!

第三,家暴原因,是否因被施暴者过错导致,又或者有无其它隐情导致家暴发生,如果错误在被施暴者可能也会影响最终判定。

法律进行多方面考虑是因为担心正当防卫被有心者所利用,成为报复杀人或蓄意谋杀的逃避责任的工具,必定是人命关天,任何一个判定结果都需要仔细推敲后才可定案,决不能让法律成为坏人手中的武器!

大家如有其他见解,请于下方回复交流。可加我关注了解更多奇趣新闻,记得点赞呦!

正当防卫要不要负刑事责任,关键要看其防卫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和偶然防卫几种状态。

前几天最高检刚刚出了一份关于明确防卫过当界限的最新解释,其大体内容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行为对行为,只要对方拿刀砍你,即使没砍到你,你也可以拿刀砍他,把他砍死都不为过;反之,假如对方拿脚踹你,而你拿刀砍他,那就很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而在这份最新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对于防卫过当的限定条件为消除现实危险,未造成超过必要限度的重大损害,即结果对结果,意味着假如别人拿刀砍你没砍到你,结果你反手一刀把人砍死了,这就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相比较以前的定义,现在的这种行为对行为模式更便于用眼球直观确认,有利于法院的规范审判。而结果对结果模式,一是难以比较究竟是什么样的防卫后果才不至于超过必要限度,二是给予法院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造成冤假错案。不得不说这是司法的一大进步。构成防卫过当的,对于过当行为或者后果,应该以过失犯罪追究受害人的刑事责任。

至于假想防卫,有个很形象的表达就是先下手为强。举一个例子,假如甲乙之间有深仇大恨,一天两人见面,甲觉着乙一定会拿刀砍死自己,与其这样不如我先砍他,结果一刀干掉了乙。很明显乙连侵害行为都没有就糊里糊涂死了,这与正当防卫的原意根本相悖,甲应该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至于甲出于何动机杀死乙,概不过问。

防卫不适时,也就是当加害人本人实施的不法侵害及其造成的现实危险已经结束,而受害人仍然实施防卫行为的状态。也就是说,甲拿板凳敲乙,而乙把甲放倒在地并把甲踩在脚下,甲自知不是乙的对手就说自己再也不敢了,而乙还不解气,又拿板砖连敲甲好几下。很明显,拿板砖敲甲的这种行为就是防卫不适时,应该以相关的故意犯罪追究乙刑事责任。

偶然防卫,就是之受害人没有防卫的意识,而是出于其他特定目的对加害人实施的防卫行为进行防卫,在客观上并未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常见就是聚众斗殴。因为我国现行司法实践要求正当防卫必须具备防卫意识,所以受害人的防卫行为仍然应该以相关的故意犯罪(未遂)追究其刑事责任。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