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算法_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什么意思?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3 20:01:28 人阅读
导读:六大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支出和赡养老人,具体如下表:怎么计算呢?我们以一个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为例:小张夫...

六大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支出和赡养老人,具体如下表:

怎么计算呢?

我们以一个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为例:

小张夫妻有1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目前家庭都是自住房,有房贷;夫妻俩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已经超过60岁。

按照规定,小张可扣除的专项附加有3类:

目前小张月收入(扣除五险一金,下同)是12000元,小张太太为8500元;

抵扣前:

小张的个人所得税=(12000-5000)*10%-210=490元

张太的个人所得税=(8500-5000)*10%-210=140元

小张夫妻每月缴纳个人所得税为:490+140=630元

抵扣后,

小张的个人所得税=(12000-5000-4000)*3%=90元

张太的个人所得税=(8500-5000-2000)*3%=45元

小张夫妻每月缴纳个人所得税为:90+45=135元

有了抵扣之后,每个月可以节约495元,一年下来就是近6000元,也该算是一个大红包吧。


怎么申报?

操作非常简单,总结为三步:一是对条件,二是报信息,三是留资料。

对条件:

就是将个人情况与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条件对照,看看自己有哪几项符合。

报信息:

填写报送专项附加扣除相关信息。具体填报方式有四种,供任意选择:一是下载手机APP“个人所得税”填写,二是登录各省电子税务局网站填写,三是填写电子信息表,四是填写纸质信息表。电子和纸质信息表都可以在税务局网站上下载。

留资料: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操作办法(试行)》规定,纳税人应当将《扣除信息表》及相关留存备查资料,自法定汇算清缴期结束后保存五年。

申报信息备查资料一览

留存资料是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真实性、准确性的证明。

税务机关核查时,如果纳税人无法提供留存备查资料,或者留存备查资料不能支持相关情况的,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提供其他佐证;如果其他佐证材料都不能提供,或者佐证材料仍不足以支持的,就不得享受相关专项附加扣除。

如果被核实的纳税人由于种种原因多享受、错误享受专项附加优惠,需要及时去税局说明情况更正报表,补缴相应税款以及罚款。有更多疑问或者节税需求,请咨询优税猫。

根据个人家庭情况来定,比如子女教育附加专项扣除,可以选夫妻双方各扣除一半,或夫妻一方扣除的办法,选哪个那就是看夫妻双方的收入来确定了,如果其中一方不需要交个税,那当然是由另一方需要交个税的一方来税前扣除了,或者双方都需要交税,那就根据工资薪金所对应的税率了,如果一方扣除后可以降低一档税率,另一方没有多少影响那当然选可以降税率的一方来扣除了。其他扣除项目依此方法一样测算决定。

专项附加扣除关系到纳税人最后纳税的多少,因此在临近年底前要及时对信息进行确认和修改,以免影响到扣除和个人的纳税信用。

  1. 专项附加扣除信息

现在临近年底,纳税人要结合明年实际的情况,确定这些信息在明年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的要及时调整和修正。现在只需要通过手机APP、网页等渠道都可以查看并修正相关信息。如果没有及时关注和修改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话,可能会对明年继续享受这些政策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享受专项附加扣除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纳税人却不进行修改,还在按照原来的条件继续享受,那么是有可能影响到个人的纳税信用的,所以在临近年底的时候一定要抽空进行相关信息的确认。

如果已经对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条件有点模糊的,需要认真回顾一下。

2. 如何计算自己交多少税

综合所得包括4个大项:工资、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和稿酬所得。由于现在斜杠青年也比较多,因此在计算综合所得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这几方面的收入。

首先,纳税人要对自己取得的收入进行清算,并且扣除合理的费用。

其次,要确定扣除的项目,比如基本减除费用5000元,专项扣除(五险一金),专项附加扣除(6项),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符合规定的年金、商业健康保险、公益捐赠等)

再次,要找到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进行计算。

最后,与预缴时的税费进行比较,看是否需要补税或者退税。

对于取得经营所得的个人来说,要注意的是适用经营所得的税率表。

总的来说,临近年底,个人要注意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确认和修改。并且注意在明年规定的时间内,做好汇算清缴的工作。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是落实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配套措施之一。


扩展资料: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全称: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是落实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配套措施之一。

2018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发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

期待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终于在2018年的圣诞节前,同时重磅发布了!

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只需将自己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提交给公司财务或人事,就可以享受每个月在税前扣除了。

最高扣除是多少?
如果子女教育按2个孩子计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不能同时享受的情况下,最高扣除额可达15.08万。

那么2019年个税六项专项扣除,具体是怎么扣除和计算的呢?赶紧跟保叔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并不是很想红的保叔。戳上方头像关注,更多社保问题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找保叔哦。

2019年工资个税,如何计算?

这次税法修订,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对综合所得实行按年计税对于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日常采取累计预扣法进行预扣预缴。

那么到底什么是累计预扣法呢?2019年员工每月工资到底该如何计算呢?

▶累计预扣法具体计算公式: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已预扣预缴税额
累计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基本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累计基本减除费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当前月份数计算。

6大专项扣除,每一项具体如何扣?

这次个税调整,除了大病医疗为限额内据实扣除外,其他五项均为定额扣除。

01 子女教育 12000元/年

注意: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全部扣除,也可两人对半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02 继续教育 4800元/年

注意: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扣除最高4800元,和住房贷款利息扣除项目均增加了相关支出的扣除期限,分别为48个月和240个月,使这两项扣除更具合理性。

03 大病医疗 限额80000元/年

注意:修改后大病医疗扣除适用的费用支出仅包括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此外,之前热议的当年未扣除完的大病医疗支出向以后年度结转的机制目前并未实现。

04 住房贷款利息认贷 12000元/年

注意:首套房认房还是认贷?刚出炉的《办法》给予明确,本办法所称首套住房贷款是指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贷。

05 住房租金 福州、厦门为18000元/年

注意:住房租金的部分扣除标准在意见稿基础上做了大调整,为大中城市的租房族提供了更高的扣除额度,进一步为这部分纳税人减负。

06 赡养老人 独生子女24000元/年

注意:赡养1位及以上的老人,均按照统一标准定额扣除。指定分摊与约定分摊不一致的,以指定分摊为主。

大家好,我是并不是很想红的保叔。更多劳动法、五险一金相关的问题,欢迎关注保叔的头条号【家加社保】,或者下载【家+社保APP】找保叔哦。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是从2019年起开始实施的一项个税扣除优惠政策,个税扣除需要个人自主申报,且每年申报一次,2020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已经开始确认了,那么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具体要怎么操作呢?

一、操作时间

2020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申报的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大家在次之前进行确认都是有效的。

二、操作路径

申报2020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官方途径为“个人所得税”APP ,登录APP后,首页可见两个选项:2020年度继续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申报专项附加扣除。

1、2020年度继续享受专项附加扣除

适用于2019年已经申报过的用户,若2020年申报信息不变,那么直接一键确认即可。即使不进行任何操作,系统也会默认按照2019年的申报信息进行办理。

若2020年申报信息有变,那么选择相应选项修改或新增即可,例如2019年下半年父母已年满60岁,那么2020年即可新增赡养老人专享附加扣除。

2、申报专项附加扣除

适用于此前从未申报过的用户,所有申报信息均要从零开始新增。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首页选择“我要申报专项附加扣除”;

第二步:选择扣出年度为2020

第三步:选择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填写基本信息;

第四步:填写专项扣除信息,例如房贷信息、扣除比例等;

第五步:提交成功,等待税务部分审核。

除了“个人所得税”APP ,用户也可通过当地电子税务局网站进行在线申报。

以上关于2020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具体怎么操作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