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的政策工具有哪些_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各有什么不同?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0 09:59:01 人阅读
导读: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主比率以增加...

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主比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

3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更准确的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有:财政收支、国债、政府投资等。货币政策主要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一、财政政策主要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分为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购买性支出政策又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费性支出政策之分。

二、货币政策主要工具货币政策常规工具又称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评论员洢婷:

为了调整宏观经济,央行会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控制货币供给方面,主要采取货币政策,使得货币稳定,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三大工具,分别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从各个银行拿出一定比例的存款存到央行,以防止银行把存款都借出去储户无法取现,从而可以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和外汇,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兑换现金的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央行针对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对经济影响程度最强。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直接对货币的交易,调节市场货币的供应量,影响作用没有存款储备金大。再贴现政策是央行针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也没有存款储备金大。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