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并购的基本趋势_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5 05:43:51 人阅读
导读:根据我国企业在入世后,尤其是近几年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以此来判断今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会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一)跨国并购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实力正在逐渐...


根据我国企业在入世后,尤其是近几年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以此来判断今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会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一) 跨国并购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实力正在逐渐增强,而且将更加强大,这足以支持更大规模的跨国并购,20世纪90年代以来,巨额外资的持续流入,使得我国外汇储蓄激增。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4706亿美元。另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7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2万亿元。因此,强大的资金储备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跨国并购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跨国并购的金额会越来越大

《世界投资报告》将金额达到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列为大型并购。在1980年之前的全球企业并购浪潮中,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还非常罕见。在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并购浪潮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大型并购交易,但极少有突破百亿美元的超大型并购。入世以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金额越来越大,还出现了大型和超大型并购。

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我国企业2001年实施跨国并购的累计金额仅为12亿美元,而到了2004年,仅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一项收购业务,就已超过了2001年的全年并购总额。2005年,更是出现了中海油以185亿美元巨额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的超大型收购,尽管此次收购最终没有实现,但这预示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步伐将越来越大。


(三)更多的民营企业将加入跨国并购的大潮中

跨国并购对于并购方的产权清晰一直都有明确的规定,而这一产权规则阻碍了我国国有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对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相反,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一般较为清晰、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加上近几年来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我国民营企业的实力正在不断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一股主要力量。民营企业因产权清晰、资产流动性强等特点,在当今国际并购浪潮中,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更具有生机与活力,必将在今后的经济领域发展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四)跨国并购将以技术导向为主

我国有大量适用的成熟技术,非常适合那些市场容量较少、转让成本较低、技术要求层次低、就业压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接受技术的能力有限,因而我国的成熟、适用的技术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因此,通过跨国并购,将我国的成熟技术转到国外,不仅在国外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也为解决国内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未能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而跨国并购国外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失为获取核心技术的一条捷径。以跟踪先进技术为目标的对外投资关系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且与企业技术引进的合作伙伴有重要关系。我国企业应与国外企业保持长久的技术合作,并待对方经营不善或发生债务危机时乘机将其并购,快速掌握核心技术,这是许多国外企业惯用的手法,也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未来趋向之一。


(五)跨国并购将更多地依托资本市场来运行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已逐渐将国际化战略与资本运营战略结合起来。通过在国外资本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方式进行融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金,降低资金成本,为企业的扩张奠定基础。例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有6亿美元是以股份的形式支付的,即交易完成后IBM拥有联想18.9%股权。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验的增加,资产入股、股票互换等更多的金融安排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

2017年全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实现投资1200.8亿美元,同比下降29.4%。不顺利吗?并非如此。中国资本海外并购其实是近十年左右兴起的浪潮,尤其是欧债危机给中国资本提供了很好的收购并购机会。但随着大量资本短期内涌入国际市场,热门投资目的国自然不得不对此保持警惕心理,甚至推出了一些针对中国资本的政策性壁垒。2017年起,中国也从一开始的大力提倡“走出去”,转变为越来越注意控制资本的合理流向,开始由海外投资大国向投资强国转变。

以我所在的德国为例。纵观近年来的趋势,中资2016年在德国的投资额几乎是2015年的10倍。虽然2017年海外投资总额下降,但德国始终是热门目的地,投资总金额高达137亿美元,比2016年又增长了9%。中资这样大规模的涌入,哪个有脑子的国家能不产生些担忧和顾虑呢……

更何况,中资经理人精明强势又有钱,先后收购了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德国“隐形冠军”普茨迈斯特等优质企业,2018新年伊始又传来吉利收购戴姆勒9.69%市值75亿欧元股权的重磅消息,这样大张声势、大举进入,无疑受到了德国和欧洲各方的很大关注,“中国威胁论”重新抬头,德国乃至欧盟层面都开始制定政策,针对中资流入构建贸易壁垒。

德国联邦议会2017年7月新修改了《对外经济条例》,政府可干预的交易监管对象从原来的军工、信息安全领域扩大到了涵盖各类涉及本国“关键基础设施”的企业。也就是说,能源、信息技术、通讯、交通运输、健康、水、粮食、金融等行业今后在德国都属于“关键基础设施行业”,为上述行业提供专用软件、云计算服务以及电信基础设施的企业也不例外。欧盟国家以外的投资者如果有意收购上述行业德企25%以上的股权,必须向德国政府申报。

可以想象,未来中资企业在海外的收购并购行为,尤其是涉及到高科技技术类企业,都可能会被拿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德国对短期内大量涌入的中国资本十分紧张,但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统计数据,2016年德国获得的国外直接投资项目中,前三位的新建投资项目来源国分别是美国(占所有项目的11%)、中国和英国(各占7%)。而且中国企业主要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在德投资,投资额只相当于德国在华投资的10%,相对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耸人听闻的“买空德国”还有十分遥远的距离。

中国海外并购的过程,也是中国资本、中国经营者、中国制造逐渐走向世界、被全球化大市场所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必然会面临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是就中国与德国经济合作前景来看,在二者经济高度依存、政治相对稳定的大背景下,我个人保持相对乐观态度。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企业国内外并购现状及并购策略研究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

一、一月

1、并购市场并购类型统计

2016年1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304起并购交易。分布在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等21个省市。其中前三甲分别是北京市、广东省和上海市,案例数量占比分别为19.1%、13.2%、11.2%,金额分别为44.26亿、12.14亿、6.0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0.4%、7.5%、10.4%;金额累计占比28.3%,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披露金额的有190起,交易总金额为157.23亿美元,平均每起案例资金规模8275.48万美元。案例数环比上升9.8%,总金额环比上升18.0%。并购持续的升温主要得益于以政策为导向的乐观的市场预期。

具体来看,本月国内并购293起,占并购案例总数的96.4%,披露金额的案例183起,披露金额是127.81亿美元,占总金额的81.3%;海外并购5起,案例数量占比1.6%,披露金额的案例5起,披露金额是28.13亿美元,占总金额的18.0%;外资并购6起,案例数量占比2.0%,披露金额的案例2起,披露金额是1.30亿美元,占总金额的0.7%。本月金额最大的三起并购案例为:渤海租赁收购Avolon(25.55亿美元),首钢股份收购京唐钢铁(15.63亿美元),华域汽车收购汇众汽车(6.94亿美元)。

图表:2016年1月中国并购市场并购类型统计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

客观方面:降息等因素有利于钢铁有色等重资产行业融资成本下行;石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大大降低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经济震荡,导致不同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别将拉大,受益的大型企业将通过并购方式过大自身规模,提高行业集中度,也将成为钢铁行业并购发生的催化剂。主观方面:目前钢铁行业整体形势艰难,企业普遍亏损严重,资金状况日益紧张,很多民营钢铁企业都希望被收购,寻求外部注资以进行技术改造、翻新设备,降低成本。钢铁企业整体估值偏低,这对于钢铁龙头企业及外部资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大增加了并购交易发生的可能性。

2、并购案例行业分布

图表:2016年1月并购案例数量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

图表:2016年1月并购案例金额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

本月并购共涉及24个一级行业,从案例数来看,金融、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互联网分列前三位,分别完成36、34和32个案例;分别占比11.88%、11.22%和10.56%;累计占比33.66%。金额方面,能源及矿产、互联网、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分列前三位,并购涉及金额分别为23.09亿、18.68亿、11.73亿美元,分别占比14.73%、11.91%、7.48%;累计占比34.12%。其中,能源及矿产行业并购金额最为庞大,特别是首钢股份大手笔收购京唐钢铁。

您好,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主要特征:

1.发展较迅速.规模呈扩大趋势;

2.并购对象以实力较好的银行和龙头企业为主3.并购者以港、美、日、欧的跨国公司为主4.并购的行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中国海外并购与自身实力与发展有关,尤其是走出去的开放政策助力,加之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与路径的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进而增加海外并购的积极性与进取。同时值得关切与防止另一个问题,即海外并购与国内脱虚向实以及结构调整的瓶颈与困顿,国内外的脱节存在,我们似乎更应重视国内,国内与海外配套并肩而行十分重要。

对于该问题,经济观察报的记者安凌飞认为,2015和2016年是中国海外并购井喷的两年。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180.2亿美元,中国的对外投资在连续13年增长后位列全球第二;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701.1亿美元。

就拿复星和万达来举例,截止2017年,复星进行了多达15次的并购,涉及领域遍布银行、保险、基金的金融业、酒店度假村、石油、医药和餐饮等。在复星董事长郭广昌看来,复星的投资是“形乱而神不乱”。所有的投资都围绕两个主线,一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是在这不同的阶段里面,中国人需要生活方式提升所带来的消费提升。

而与复星相比,万达的投资标的相对简单,主要围绕两大板块:商业地产相关与文化娱乐体育。2016年,万达集团相继投资并购美国卡麦克、欧洲Odeon &UCI、北欧院线集团三大院线,截至目前,万达集团在全球电影市场的份额已超15%,并占据欧洲、北美、中国电影院线市场首位。同时,万达以35亿美元购入美国传奇影业控制权。

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看来,国际化的动机有三个:一是做大企业规模,有些产业要做大规模,必须国际投资,特别娱乐、体育行业;二是成为国际企业;三是规避经营风险,跨国发展意味着减小企业经营风险。万达集团自2012年启动国际化以来,业务遍及全球,通过海外并购万达在不动产、电影运营以及体育产业三个领域均快速做到了世界第一。

我国有关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国内市场也缺乏相应的咨询、担保等中介机构和融资手段。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决策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使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结果使中国企业失去了很多难得的对外投资机会。

海外并购面临国际法律法规的适应问题

包括东道国关于外国投资的法律规范以及国际商务行为需要遵守的法律规范。中国企业从事海外并购行为上必须关注法律环境的快速变化趋势,采取适当的并购行为。

由于对当地法律的疏忽和陌生,许多中国企业在从事海外投资时遭致了法律麻烦。联想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就承认,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百密一疏,没有料到会受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对该收购的审查。尽管最终安全通过审查,但其过程惊心动魄。因此,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过程中必须重视了解和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要求。

“不能用占领军的心态去进行海外并购

据报道,普华永道24日发布报告称2017年前六个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下降13%,交易数量却增长了8%,达到482宗,创下新的半年记录。报道称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中国国内战略并购活动下滑约15%,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仅10宗,而2016年下半年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有15宗,就不同行业的战略而言,房地产的并购交易达到了三年来的新高,总价值达到了180亿美元,科技行业的并购交易也略有反弹。相关人士表示,私募股权与财务投资者的并购活动相比2016年下半年的高峰期出现了下滑,但是总体依然保持强劲。海外并购在这波趋势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占私募股权投资交易的四分之一。分析人士表示,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金额下跌了13%,这主要归因于巨型交易数量的减少,海外投资的三大主要子版块(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财务投资者),交易数量均得以保持或有所增长。拥有明确战略理由的交易继续受到青睐,技术行业的交易数量处于领先地位。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