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客观形势和主观内容_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怎么理解?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7-04 06:28:24 人阅读
导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它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实际,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因此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另一方面,意识又是存在于主体的,它是人脑的机能,...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它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实际,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因此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另一方面,意识又是存在于主体的,它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思考过程是一个主观调控的过程,因此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客观: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3.意识反映客观事物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不正确的4.意识反映客观事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形式主观:1.意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2.形式是主观的,但引起不同的人反映的差异是客观的.

野营的时候看到外面天很亮意识到太阳已经出山了。天亮(客观存在)太阳已经出山(根据客观存在的推断),天亮这个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太阳出山是你根据客观存在的(天亮了)推断的。推断(或是思考)这个事情的形式就是主观的。所以说意识是主观的形式和客观的内容所结合的。

(1)请先说明理论出处,并澄清“形式-内容”“主观-客观”在此问题中的含义。(另外,你自己是怎么理解“形式-内容”“主观-客观”的呢?我的意思是,你会想到哪些具体例子呢?)

由于问题中的术语“形式-内容”“主观-客观”乃至“意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用法的含义,倘若界定不清,就会如“海瑞两千”所展示的的那样,变成怎样说都可以的诡辩结论。

(2)按照2170422童鞋的解释:“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是意识的形式,“客观世界”是意识的内容,总结得很简洁。虽然“反映论”相对而言是一种幼稚的理论,在理论上有很多困难,并且哲学界很少有人持有这种立场;不过大家都会承认,意识有其对象,不论是传统上说“反映”,还是现代说的“表征”,还是“构造”,还是“指涉”,这些立场都承认意识有其对象,只是在这对象是什么、意识与其对象的关系如何上面有不同的看法。

照这个思路,我说一说我对句中“形式-内容”的同情的理解,

首先做一类比:

张三说:“雪是白的”

“雪是白的”这句话是描述了世界中一个事实,“描述”是它的形式,它所描述的事实是它的内容。

这两个例子(意识和语言)中的“形式-内容”显然和一篇文章的“形式-内容”(那是指结构和内容)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为那种“形式-内容”的意义渗透,下面我一律采用“行为-对象”或者“能-所”这种更加专门的术语。

通常,从一个意识活动中至少可以识别出两个要素。一个是意识行为(的类型)、一个是意识的对象(这也就是我说的“行为-对象”)——有时还要加上第三个要素,即意识的官能。比如,就“我看天空”这个意识活动而言,其行为类型就是“看”,其对象就是“天空”。佛教唯识学中亦有“能见”、“所见”之分:“所见”即是见的对象,“能见”是见的官能,即眼睛(关于能见,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因此,有各种【意识行为】,如看、听、嗅、品尝、触摸;有其对应的【官能】,眼、耳、鼻、舌、身;有其对应的【意识对象】,色、香、声、味、触。

应用到语言上,亦有“能指”“所指”之分,能指即是词句的物理部分(比如说出的声音、纸上的笔画),所指则是词句的意义。

但是,“行为”如何就是主观的?行为的对象如何就是客观的呢?我对你问题中的说法,以及“主观-客观”的用法非常不解,也无法赞同。

如果用“主体-客体”(注意:是主客【体】,不是主客【观】)这一区分,那么我还能接受,意识活动的“行为-对象”结构也可以说成是意识的主客体两极结构。不过这也仅仅是相对这一个意识行为来说的。所谓主体,是一个能动性的自为的存在者,ta能看,能听,能思,能想。但ta同样可能成为其他意识行为的对象:张三看天空,李四看张三。

如果用“主观-客观”,我对这对术语的理解仅仅等同于“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于是,不能够说某个东西本身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而必须说,某个东西(可以是实体[包括大脑]、属性、行为[包括意识行为]、事件等等)对于我(或者张三)来说是主观的(或者客观的)。说得更加学术一点:

x对于y是主观的 等价于 y具有对x的第一人称通达。

x对于y是客观的 等价于 y具有对x的第三人称通达。

注意到,两者并不一定对立:一个东西对某个人来说可以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也就是既有第一人称通达,又有第三人称通达。比如就我的身体而言,我对我的身体既能从“内部”通达(有所谓的“本体知觉”);也有“外部”通达,你可以看到你的身体,听别人谈论你的身体,从镜子或视频里看你的身体,以第三人称视角回忆你的身体等等,这些都是或包含第三人称通达方式。

所以,凭什么说意识行为就是主观的?就如,在“说话行为-所说事情”这一结构中,凭什么说张三说话这一行为就是主观的,而所说的事情就是客观的?张三说话在李四(甚至在张三本人)看来也是一件发生在世界中的事件啊,同样可以是客观的。同理,张三的意识行为也发生在世界中(如果你们认可唯物主义的话),那么同样可以从第三人称角度来看,比如对于李四来说,张三的意识就是客观的而且也仅仅是客观的,因为李四对张三的意识仅有第三人称通达、而没有第一人称通达。

【小结】

问题中的“形式-内容”虽然在日常用语中有其意义,但用在意识上不知所云,只好猜测为(或者不如说是替换为)“行为-对象”这个两极结构。而“主观-客观”虽然来自哲学,但其含义早已被日常用语弄得面目全非。如果按照较为规范的哲学用法来使用“主观-客观”的话(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视角),那么问题中的“主观-客观”的用法就犯了范畴错误,导致整句话没有恰当的融贯的含义(就如同说,“紫色的叫声是香的”)

物质世界是意识的源泉,但意识并非只对外界信息作机械应答,而是用主观的形式对其进行能动的加工改造。正如马克思 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选集》第2卷,第217页)列宁 也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本身的主观映像”。(《列宁选集》第2卷,第117页)因此,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它表现在: 首先,意识 的形式具有主观性,内容具有客观性。人类意识从形式角度来说,有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后者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些都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但无论是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其次,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主观差异具有客观根源。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反映,因而意识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意识主观差异的产生根源是客观的。这根源就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先天素质以及不同的后天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 最后,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意识的主观特征有客观基础。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在它对客观实在近似真实的摹写,而且它还可超越现实,得出看似和现实毫不相干的观念来。但这种观念并非毫无由来,实际上它仍然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鲁迅曾说:“天才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第3页)可见无论是正确的观念还是错误的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前者是正确的反映,后者是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意识我们俗称思想、思维

形式上?就是说这个东西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是怎么体现出来的,我们看不到摸不到,无法描述它的样子,但我们知道认识有思想的,就是说,它肯定存在,因为所有人都能感觉得到,这就是主观上存在。

内容上?我们的意识思想,是存在的,是有内容的,所以我们能写文章能组织漂亮的语言,这些都是意识的内容在作用。在客观上是确实存在的。因为他们切切实实的体现在我们所写的文字里,所做的事情里啊,这就是客观。

一只苹果被咬掉一口,你会想到什么?如果是IPhone,意识的内容是苹果,在你脑海里浮现的是IPhone,这就是意识的形式。

  意识是主观的,因为任何意识都要采取感性或理性的主观形式,据此应把意识现象民物质现象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经过人脑反映以信息形态构成意识的内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无论采取何种表现形态和存在方式,其本身都是客观的。  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构成意识的内容,承认意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要承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所以,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这个就是说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反映的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就是意识的内容,所以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说意识这个东西是由人制造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的东西.也就是你可以这样想我可以那样想,形式不一定是相同的

但是意识反映的东西是客观的,就是不管你怎么想,想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