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肇事逃逸标准_逃逸事故认定标准?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7-01 07:56:33 人阅读
导读:交通肇事逃逸,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形:第一种,最常见的就是,发生事故后,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的。第二种,肇事者将伤者送至医院,但未报案,无正当理由离开现场的;...

交通肇事逃逸,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形:

第一种,最常见的就是,发生事故后,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的。

第二种,肇事者将伤者送至医院,但未报案,无正当理由离开现场的;或者给受害者留下虚假的姓名电话等以后离开医院。

第三种,报案后不听候处理擅自离开处理现场。

第四种,肇事者在调查期间擅自离开调查场所逃匿的。

第五种,事情未协商达成一致,未留下本人有效信息强行离开的。

至于交通肇事罪量刑标准,大致是这样的: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包括:

致死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酒驾、毒驾、无证、明知安全装置失灵以及明知拼装报废车辆的以及严重超载的)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特别恶劣情节包括以下情形:

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另外交通肇事犯罪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

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以上八种行为可以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行为,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

《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三条 对肇事逃逸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行政拘留,记12分;保险公司按规定应于次年上浮逃逸车辆保险费。

您好,根据交管部门出台标准,有8种情形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8种情形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的。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