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多少构成犯罪_微信诈骗多少构成犯罪?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0 02:13:16 人阅读
导读:诈骗2000元以上构成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

诈骗2000元以上构成诈骗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微信被骗金额低于2000元,警方是不会予以立案的,一般都会做相应的报案记录。 被骗金额超过2000元的话,进行报案处理,警方才会予以立案,找回当事人的损失。

两高解释的诈骗犯罪立案标准是3000¥起,如果单从金额上看构不成犯罪。但是从你的提问中我们并不知道诈骗这2700元的具体情节,如果性质恶劣的也可能构成犯罪。

我提一个反问,你觉得盗窃63元钱构成犯罪吗?我想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构不成犯罪,但是真实案例却告诉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盗窃63元构成犯罪。罪犯吴某某在超市先后四次顺走超市二包开心果与二包瓜子,价值63元钱,被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这还不是离谱的,还有一例盗窃案值1.5元,也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他只先后三次从人家香烟盒拿了三根香烟抽。这都是真实案例,单从盗窃金额上看,远构不上犯罪立案标准。但他俩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多次盗窃他人财物,依照法律,盗窃他人财物达到三次,不管金额多少,均构成犯罪。在这里要特别提醒那些平时喜欢在超市、商场等地方小偷小摸手脚不干净的人,真的别以为这样做没事,要是那一天人家跟你认真起来,你就等着去感受吃牢饭的滋味吧。

同样的道理,如果2700元是多次诈骗的,或诈骗孤寡老人,或诈骗救灾、救命用金导致严重后果的等,那也构成犯罪。总之,任何违法行为那怕非常轻微的违法行为都不要去做,更不要抱负侥幸心态,对于这种人,说不定警方的手铐正在等着你!

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

  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

  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回答一:诈骗数额五百不构成刑法中的诈骗罪。回答二:诈骗三千元以上方才构成诈骗罪!

解析:要构成诈骗罪必须是诈骗的公私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根据我国的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才能认定为刑法中关于诈骗罪中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五百元还不到诈骗罪的起刑标准,不足以构成诈骗罪!诈骗五百虽然构不成犯罪,不足以受到刑法处罚,但这样的行为仍然是种违法行为!

诈骗金额到达3000元至10000元以上就涉嫌诈骗罪,应当判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