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子女可以继承哪些人的遗产_继子女可以继承继父母的遗产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4 13:52:19 人阅读
导读:谢谢邀请,楼主说的是,母亲和继父结婚生活了30多年,继子女有没有权继承父亲的遗产,这个继承权与母亲和继父结婚多少年无关,关键要看继子女和继父是否形成了抚养关系,...

谢谢邀请,楼主说的是,母亲和继父结婚生活了30多年,继子女有没有权继承父亲的遗产,这个继承权与母亲和继父结婚多少年无关,关键要看继子女和继父是否形成了抚养关系,才能给你答复的。

依据婚姻法的规定,再婚的夫妻一方的子女是未成年的,在婚姻的框架下,另一方自然就和对方的孩子形成了合法的继子女关系,依法就得履行对未成年继子女的抚养责任和义务。依照谁付出,谁受益的赡养原则,继子女对继父母就构成了赡养关系。又根据继承法,只要赡养关系和抚养关系存在,子女可以继承继父母的遗产,父母也可以继承继子女的财产,这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当年你母亲和继父结婚的时候,继子女都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与继父形成了合法的继子女关系,继父对继子女就有了抚养的责任和义务,继子女也构成了和继父的赡养关系,依法继子女对继父的遗产就拥有了绝对的继承权。

如果说当年你母亲和继父结婚的时候,继子女都是已经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在婚姻的框架下,继父虽然与你们形成了合法的继子女关系,但不构成抚养关系,没有抚养关系存在,就没有赡养关系存在,依法你们就没有继承继父遗产的权利。

如果你和继父不存在抚养关系,但你对继父却进行了赡养,继父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自愿把他的遗产指定由你继承,你就拥有了合法的完全继承权。如果继父没有留下遗嘱,依法你的赡养行为,只能看成是自愿行为,你对继父的遗产就没有继承权。

谢谢邀请;共同生活的继子能否继承继父的遗产,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继子才有权继承继父的遗产。

依据婚姻法的规定,继承遗产,由父母,配偶,以及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领养的子女。在法律上已经得到承认的继父子关系,并且对继父进行了赡养,才具备继承继父遗产的权利。

也就是说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领养的孩子,可以直接进入第一序列继承父亲的遗产。得到法律承认的继子,必须对继父进行了赡养的义务,才有权继承继父的遗产。否则,就没有继父的遗产继承权。

岳父母遗产的继承权,是由父母,配偶和子女继承的,女婿没有继承权。因为,他们之间既没有抚养关系,也没有赡养关系。所以,女婿的遗产也是由亲生父母,配偶以及子女继承。

除非依据遗产拥有者的愿望,留下遗书指定继承人;女婿指定岳父母继承遗产,继父指定继子继承遗产,在法律上才完全具备了合法性,法律是支持的。

问题:10年前,我随母亲到继父家时刚9岁,继父还有一个儿子比我大6岁。一家人快快乐乐生活了9年。去年继父病故,留有住房5间,存款2万5千余元和很多生活用品。在分割遗产时,邹伟以我是继子女,且不姓邹,不能继承继父母的遗产为由,拒绝我继承继父的遗产。请问题:继子女有权继承继父母的遗产吗?

我国《继承法》第10条规定: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继父母都是第一顺序的继承人,互有继承权。你9岁时到继父家,与继父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扶养关系,因而你与你继父之间互有继承权,且是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故你对你继父的遗产享有继承权。邹伟以你是继子女,且不姓邹为由,拒绝你继承继父的遗产的做法是于法无据的。

这是一个双方父母再婚的家庭,父亲离世了,根据继承法继母不可以,分走你父亲的所有财产。

我地最近有一个真实事例,与此事例类同,依照法律规定,办结婚证的继母,只能分得所有财产一半的权利,包括房产和存款在内。

其余一半属于双方儿女,平均分摊享受继承权,我地那户人家,经法院判决就是这样分割的。

但也有些经双方协商,在友好和谐气氛内,自行解决的也不少。

您好,我是北京安博律师事务所婚姻家事部律师,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再婚家庭的共同财产,继子女的法定继承问题,需要分情况来讨论。

根据《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与继父母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对继父母的遗产享有继承权,因为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形成了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继子女也就能象婚生子女一样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成为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

也就是说,在再婚家庭里,与继父母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对继父母的遗产享有继承权,与继父母没有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对继父母的遗产没有继承权。

以上是我对您的提问的建议,仅供参考,祝您一切顺利。

1、公民有权利处分自己身后财产。如果有遗嘱并且是有效的,他愿意给谁,谁就有权利得到遗产。

同一个人的遗嘱,公证遗嘱效力大于自书遗嘱和代书遗嘱。代书遗嘱必须有两个没有利害关系、有独立民事能力的人见证。如果同样的遗嘱有多份,后期的效力高于前期的。

2、如果没有遗嘱,则按法定继承。凡是当事人的法定继承人都由资格继承当事人的遗产,其中第一顺序继承人由父母、配偶、子女优先继承,如果第一顺序继承人都没有了,可以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法海一粟认为,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生子女可代位继承”。

1、代位继承的概念。代位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被继承人子女的继承顺序,继承被继承人子女的应继承的遗产份额的制度。在代位继承中,死亡的继承人是被代位人。代位继承的条件是:

(1)被代位人必须先于被继承人死亡。

(2)先死亡的被代位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子女,其他继承人如被继承人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不发生代位继承。

(3)代位继承人必须是被代位人的晚辈直系血亲。

(4)被代位人生前必须享有继承权,如被代位继承人基于法定事由丧失继承权,则连带引起代位继承权的消灭。

(5)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在遗嘱继承中不适用。

(6)代位继承人无论人数多少,原则上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份额。

2、已经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的代位继承问题。根据最高法院关于继承法的司法解释第26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养子女、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生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亲生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养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与被继承人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养子女也可以代位继承。因此,题主的问题勘回答是肯定的,即: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生子女可以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


法海一粟:运筹帷幄之中,决战法庭之上。

房屋法定继承人包括哪些人?


房屋法定继承人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那些可作为死者遗留房产的继承人。根据《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被继承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等。

  一、配偶。 配偶是以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为条件的,只要男女双方具有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即为夫妇,他们相互之间都有遗产的继承权。此外,1954年《婚姻法》颁布之前形成的还没有解除婚姻关系的一夫多妻及双方共同生活时间较长、群众公认的事实婚姻,一方死亡时,另一方也享有继承权。如果男女双方属于非法同居关系或已经离婚的,当一方死亡时,另一方无权以配偶身份继承遗产。

  二、子女。 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承子女,他们对父母的遗产都有继承。其中,养子女只能继承养父母的遗产而不能继承生父母的遗产,因为子女被他人收养以后与生父母的权利关系即告消灭,养子女与生父母相互间不享有继承权。至于继子女能否继承继父母的遗产,则根据继父母和继子女相互间是否形成了抚养关系而定。继子女和继父母相互间形成了抚养关系的,当一方死亡时,可互为继承人。反之则不能成为继承人。继承人在继承了继父母的遗产后还可以继承生父母的遗产。

  三、父母。 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四、兄弟姐妹。 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和养兄弟姐妹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之间的继承仅限于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继兄弟姐妹之间,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相互继承了遗产后,还有权继承亲兄弟姐妹的遗产。

  五、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在上述法定继承人中,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当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时,由第二顺序继承。此外,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


一、夫妻一方去世,去世方的兄弟姐妹没有继承权,因为有配偶在的情况下,他们是第二顺位的继承人;

二、法律依据:《继承法》第十条 【继承人范围及继承顺序】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来源于网络)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