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法律风险_股权激励机制有用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1 11:36:05 人阅读
导读:应对股权激励的实施风险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时刻注意企业经营绩效,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通过市场实证研究,科学确定授股比例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股权激励...

应对股权激励的实施风险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 时刻注意企业经营绩效,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 通过市场实证研究,科学确定授股比例

  •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股权激励方式

  • 加强内外部监管,避免“利益侵占”


以上几点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关注@财会学园,随时提供免费财会领域问题咨询服务!

举个例子:一个高管被公司授予10%的股权期权,到期获得后竟然到法院去申请公司解散。公司法确实有规定,10%以上股权可以申请公司解散。法院受理这个案子,进行长达几个月的审理,期间铺天盖地的消息传言这家公司有重大问题,严重影响企业,也影响企业估值,投资商更是不敢进来。最后官司虽然获胜,但输了公司发展。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通过事件营销打击竞争对手的做法。做股权激励的时候,你拿出去的是股权,不是一个资金,资金无所谓,但是股权拿出去会产生很多的权利,包括解散的权利,这个不要掉以轻心。

创业大潮中,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股权激励成了留住核心人才的“时髦”要素。这个词汇眼下很火,但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创业者与高管之间如何设计这个股权激励,将影响整个公司的健康运作。

激励个体股权不要超过10%

做股权激励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可预期地实现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的高度统一。但有很多老板往往忽视这一点,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方案本身的规则上,造成极端化。

公司一般设定的条件,比如工作满两年,工作表现出色。除了公司审查外,一般还要审查忠诚度,比如是否参加过其他公司的股权激励,是否存在自营或者配偶经营与所在公司业务有竞争关系的业务等等。

具体模式可以根据与企业访谈来确定,有些企业主仅是知道股权激励名词,不知何意,仅是赶时髦,一访谈才知道,他什么也不懂。还有些企业主要做股权激励,通过访谈,最后决定做收益分享型激励。实践中,我们发现适合做股权激励的企业必须是人事关系比较稳定。

那么拿来激励的股权从哪里来?有些公司注册时就已经预留的部分,我们称之为期权池。如果公司已成立,可以通过股东让渡(一般是控股股东让渡),各股东同比例转让,定向增资等方式解决来源问题。

涉及奖励给个体的股权数量,从前面讲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可以将总数超过10%的股权分摊给几个人,但不建议给予个体超过10%,可能会影响到公司今后的运作。

当然这个激励可能一次不够还要两次激励,分期激励时就要考虑股权,不可能第一次30个点、15个点全部拿出来激励,你要考虑后续。当然后面也考虑退出的问题,你的期权池可能也有所回购进来。

激励股权千万别白送

现实中常常是老板承诺给你几个点,你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内容,这种理解其实是浅层次的收益分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一般讲股权激励是一种期权,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然后再分期的行权。

有些创业者说,这个股权给员工真的不放心,但是又要激励,怎么办呢?其实可以设一个虚拟的股权激励,股权是虚拟化的,不是一种真实的股权,但是收益一样。被激励对象所收到的利益就是分红和增值的收益,而真实的股权就是多了一种管理权和其他的非财产性的权利。

股权激励授予给高管的时候,可以是无偿的,但行权的时候一定要有偿,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就是你不花任何代价取得的东西你是不会珍惜的。可以按照上一年度的每股净资产来设定一个标准,可以是100%的净资产,或者80%,你要打折扣,不能按照市场价,但是你一定要有偿,这是做股权激励当中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能白送。

企业高管的能力是要通过时间考验才能体现出来,股权激励的时间过短就没办法来考核员工的实际能力,但十年二十年的股权激励谁会来?一般四年为周期比较合适,可以不断地激发高管的能力。另外,授予的一个时机也要考虑,有一些空降兵进来马上做激励,对他的背景和实际能力都没掌握,风险就高了。公司工作满两年可以考虑做股权激励,就是说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可以了解一个人。

做股权激励的条件也一定要设定,比方说你的销售部门,销售主管可以跟他的销售的业绩挂钩,如果说你没有完成这个业绩,那授予期权和变现的条件都不一样,这时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

提前设定不同情形的退出机制

我们还要考虑调整和退出两种机制。

什么是调整机制?投资资金进来,它的股权结构就会变化,会影响它的股权激励的份额,这就涉及如何调整。

退出机制则是创业者跟创业者之间,创业者跟投资者之间的共性问题。现在很多做股权激励的时候,出现的问题都在退出机制这里,有一些员工离职这个股权怎么解决,或者是被单位开除了,又该如何处理?还有一些是员工违反重大的规章制度退出机制怎么解决,还有生老病死或者发生意外时候,退出机制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要考虑得越详细越好,股权的退出机制其实是衡量你的股权设计是否成功的重点要素。

不同的情形退出的价格一样不一样,单位开除的价格怎么设定?高管是违反纪律了,怎么来设定?高管在我这家公司被授予了股权激励在另外一家公司也在做,这种情况怎么设定它的价格。比方说他除了在这家公司上班还自己偷偷摸摸的在外兼职,还可能拿走公司的商业秘密等等这些情况,它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时候就可以通过退出情形的价格设置来限制他,你只要违反了我可以收回,甚至收回你的分红,还收回你的真实的收益,这些都是要设定的,必须要设定的一个规则。

不妨举行股权授予仪式

有了股权设计方案,还要注意流程的执行。

第一步是深度访谈,了解员工入职记录,有一些细节,比如是否存在商业间谍行为或者兼职行为等都是可以查出来的。

第二步,访谈的时候,还可以问对方对这个股权激励机制规则有什么意见,让参与者能够参与到规则的治理当中,这是加强员工参与感的做法。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参与者会对这个规则有归属感,会主动地积极地去遵守,甚至会引导旁边的人未来遵循的规则。

第三步是专设机构,必须成立由律师、财务、人力资源,甚至引入第三方的一个机构,由这个机构来落实这么一个股权激励的规则,执行过程当中就不容易出现问题。

第四步是落地培训,股权激励要落实到实践当中,就是大家要了解这个规则,真正的去执行这个规则,而不是为了规则而规则。

第五步是一个授予仪式,有一种观点叫仪式在某种条件下比内容还要重要。通过一定的仪式,让高管参与到股权激励,这种获得股权激励的荣誉感会渗透到血液,在执行过程中就会有归属感。前面花了那么多价钱,然后仪式不搞就前功尽弃了。所以我们做股权激励形式同等重要,必须要做。

关注范先生并在头条私信可获得股权激励模板

股权激励需要考虑综合因素,并不是所有公司实施股权激励都能落地,也不是所有公司实施股权激励都能带来公司业绩的增长。

老板很重要、业绩很重要

几个月前,有个企业老板咨询过我们,是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前几年公司的效益特别不错,现在公司产品在市场上滞销严重,公司账上也没多少用于更好设备、迭代产品。这个企业老板就找到我们,让我们给公司做股权激励,提高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就问老板:公司之前有没有做股权激励的经历?老板告诉我,公司前几年业绩好的时候,很多核心人员找过我,问能不能买一部分公司的股权。我当时就敷衍的糊弄过去了。

你看,有业绩的时候不想给员工分股权,没业绩了才想到找员工融资,都不傻,最终经过初步调研,我们觉得员工对公司现在实施股权激励没多大兴趣,就婉拒了这个项目。

行业也有关系

一家企业想要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跟行业前景也密不可分。如果你所处的行业是夕阳行业且公司转型的可能性也不大,再好的股权激励方案,也无济于事。

公司内部股权问题纷繁复杂,任何一点处理不好,对企业来说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打击,所以企业家在推行股权激励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思考可能遇到的风险。

一、股权激励应该做加法越分越多,避免做减法越分越少;

定来源,即增发的股份从哪里来,有两种方式:做减法和做加法。

做减法,是将原有的100%股份逐步释放出去。做减法的激励方式,等于把原有股份当作一个固定的存量,然后不断向外分发,其结果自然是原有的存量越来越少,会使公司越做死得越快。

做加法,是将原有股份虚拟成100股,如果要给激励对象股权,那么就在原有100股的基础上增加股数。例如,如果要给CEO5股,那么就在100股的基础上加上5股,总股数变成105股。以此类推。

二、进入要有考核,退出要有机制;

对即将成为你股东的员工要有考核,比如员工的六星标准,退出更要有机制,什么情况下必须退出,以什么价格退出,股份怎么回购,提前约定,并形成有效的协议文本,避免事后扯皮现象;

三、解决分公平的问题;

古语云:人不患贫而患不均!涉及到人就会有感情的存在,即使你再公平,员工会认为不公平。所以做股权激励要对岗不对人,海氏岗位评估法彻底解决分公平的问题,对每个岗位进行岗位价值评估,科学的算出每一个岗位应有的激励额度;

四、股权分出去,公司控制权的问题;

做股权激励就会涉及到如何来分一分的问题,如何保证股权分出去,公司永远不出问题,所以顶层设计的控制权更为重要,包括我们通常熟悉的一些优秀企业,曾经都因为股权受过伤,雷士照明、真功夫、土豆网、赶集网、国美电器、永乐电器,避免这些股权的误区和死穴,保证你公司股权分出去,公司永远属于你;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