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计入什么科目_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如何支付?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1 09:57:43 人阅读
导读:辞退员工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先进入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科目,然后分配进入管理费用。辞退员工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属于辞退福利。所谓辞退福利,是指在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

  辞退员工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先进入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科目,然后分配进入管理费用。   辞退员工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属于辞退福利。  所谓辞退福利,是指在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未到期之前,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需要提前终止劳动合同而辞退员工,根据劳动合同,企业需要提供一笔资金作为对被辞退员工的补偿。辞退福利通常采取在解除劳动关系时一次性支付补偿的方式,也有通过提高退休后养老金或其他离职后福利标准的方式,或者将职工薪酬的工资部分支付到辞退后未来某一期间。  辞退福利的账务处理如下:  一、计提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二、发放  借: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贷: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

这个问题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可惜很多人对于解除劳动合同后的经济补偿金相关法律规定不堪了然,导致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那么我在这里就解除劳动合同后的补偿金这个问题给大家说一下,以期给大家帮助:(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决定了是否有经济补偿金)

第一:首先说劳动合同的解除只有两种解除;1)协议解除,也就是说员工和企业双方共同商量后一致同意解除劳动合同。2)单方解除,在这个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里面,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两种办法的解除,预告解除和即时解除。之所以在这里详细的说劳动合同的解除方式,是因为有些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没有劳动补偿金的。

第二)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的补偿金:劳动合同没有到期,企业方提出经双方协商同意解除合同,用人单位必须支付给员工经济补偿金(怎样计算我后边详细说);劳动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同意续订并且维持或者提高原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员工个人不同意续订的,合同可以终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方是不需要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劳动合同到期后,企业方不同意续订或者降低原合同约定条件(也就是降工资或者调低岗位)员工个人不愿意的,合同终止。这种情况下企业方式需要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第三:单方解除:如果员工因为个人原因在合同没有到期的情况下,只需要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向企业方提出辞职,无论企业是否批准,到期均视为合法解除,当然这种解除是没有经济补偿金的。企业方无论以任何理由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均需要提前30天通知员工并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这就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预告解除。

第四)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如果企业方存在违法违规或者暴力威胁员工以及未按时足额提供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保护和未按规定给员工足额缴纳社保,员工均可依此为理由即时解除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下的劳动合同解除,企业方是需要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

第五)经济补偿金的核算标准: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员工在企业工作每满一年,经济补偿金(按照员工上年度平均月工资,这里面包含了年度奖金,销售提成等)核算一个月,最高不超过12个月;不满一年但在六个月以上的按照一年核算;六个月以下的按照半个月工资核算。

第六)如果企业方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员工解除合同,还需要向员工支付一个月的代通知金,这就是我们俗称的“N+1”的由来。或者企业没有和员工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给与员工的不是经济补偿金而是赔偿金了,经济赔偿金是补偿金的两倍。

聚焦职场生态构建,关注企业管理实践;

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恳请大家在阅读后关注或点赞,给我鼓励!聊聊职场的那点事,如果你有职场中的任何问题和疑问,加我关注私信与我,粉必回。

  若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若超过,超过的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法律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一、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

  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个人按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基金在计税时应予以扣除。个人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又再次任职、受雇的,对个人已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除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该支付经济补偿金. 终止合同的经济补偿金期限从2008.1.1算起,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你的情况是单位不续订劳动合同,单位应当向你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一般情况下,员工自行提出或违反单位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合同是没有补偿金的。但是如果是企业违反规定在先(比如不为员工缴纳保险),而导致员工提出的离职,同样可以获得离职补偿金。 离职补偿金的发放 法律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司为了财务的便利,离职补偿金常会在规定工资发放日发放。好一些的公司一般是次月一周之内,剩下的多数是次月15日左右。如果公司迟发工资超过七天,且没有正当理由的,便属于拖欠行为。离职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向劳动监察机构进行举报。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以后由谁来支付补偿金?如果单位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如果说单位单方面解除你的劳动合同,那么很明显,是由所在的工作单位来支付补偿金的待遇,即便是单位导致自己经营不善破产倒闭的话,那么也应该偿付员工的赔偿金的待遇,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也是劳动合同法中明确的规定,任何企业和单位都不能够拒绝执行赔付员工待遇的。

所以说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么这个解除劳动合同以后,要根据自己所在工作单位的一个工作期限来决定能够获得几个月的补偿金待遇,一般情况下你在工作单位工作一年,那么是可以获得一个月的工资补偿,以此类推,最长不超过12个月,如果是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群,那么在补偿的待遇的基础上可以获得双倍的经济补偿。

所以说只要是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那么给予员工的经济赔偿,这是必然的。除非是个人也就是员工个人提出自己主动辞职,那么如果是主动辞职的话,作为员工来讲是得不到任何的经济赔偿待遇,那么单位自然而然是不需要支付任何的经济赔偿了。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一,根据(财政部 财会办[2002]9号 2002年前3月9日)有关规定:

企业因解除或变更劳动关系而支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应一次性计入发生当期的管理费用,而不应进行追朔调整。

借:管理费用--劳动保护费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二、企业支付给职工的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原则上可以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其属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

一、辞退员工补偿的会计处理 职工薪酬的内容主要有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八项。

因此,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属于职工薪酬的核算范畴。根据新《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或者安置费,除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列入当期费用以外,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企业重组中发生的,依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中支出。企业清算时发生的,以企业扣除清算费用后的清算财产优先清偿。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即一是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根据有关规定按工作类别或职工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二是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建议。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