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中没有休息休假怎么处理_用人单位未按排劳动者休息、休假的如何补偿?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6 21:54:07 人阅读
导读:我是默简之,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你完全可以要回加班费。不光是加班费,还有所有没有假期的费用,不签劳动合同的话,可能社保都没有给你上。这些都是严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

我是默简之,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完全可以要回加班费。不光是加班费,还有所有没有假期的费用,不签劳动合同的话,可能社保都没有给你上。

这些都是严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

这个企业严重剥削劳动者血汗,违反劳动法的约定,你完全可以去劳动监察部门去举报,甚至仲裁拿回你应得的部分。



不过你一直加班,有没有证据证明?需要举证。



另外我很好奇,这个单位如此不人性化,剥夺劳动者血汗泪,你怎么会忍受6年不反抗?现在6年后才开始日提加班费,以前的估计举证都困难了。

总而言之,祝你维权成功。



我是默简之,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职业经理人,专注职场干货分享和个人成长,如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关注点个赞吧!

  无论任何行业、任何工种,都应当保证劳动者的正常休息权,否则就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1、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对实行计件工资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这一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2、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3、我国法定休假日,从2008年1月1日起,包括新年(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各1天,春节和国庆节各3天,全年合计11天。我国法定休息日,包括每周的周六和周日,全年按52周104天计算。

4、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外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当按以下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关于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主要就是每天和每周的劳动时间,另外就是劳动者的法定休息日。各位需要注意,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加班的,周末加班的安排了补休的话就可以不用支付加班工资,而要是法定节假日加班的加,即使安排了补休也要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

走人!不干!国营也如此!!!

首先,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来看,需要更正一下,劳动合同到期了,如果企业提出不续签,不是解除劳动合同,这属于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况。

因企业原因不续签劳动合同而终止劳动合同的,企业一般是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很少有出现未休年假的情况,但如确实有未休年假的情况,关于未休年假的处理办法,一般是单位在核算离职员工工资时,把未休的年假核算成工资,核算的标准按正常出勤算,未休年假的天数核算公式为:本年应休年假=全年应休年假/12*本年度实际在职的月数(得出的数据只取整数部分)。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休年假,是员工应该享受的法定权利,既然是权利,如果企业不让你休,就可以通过与企业协商,或者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需要分别对年假天数标准、不能享受年假的情形、维权方式和注意事项、未休年假补偿标准进行解读。

年假天数标准

法律规定,年假天数是依据员工的累计工龄计算的,不是看本单位工龄。

累计工龄对应年假天数

不能享受年假的情形

如果出现下述情况时,员工就不能享受当年年假,也不会得到补偿。

  1. 员工愿意主动放弃年假;
  2. 员工社会工龄未连续满一年;
  3. 员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如果寒暑假天数大于等于年假天数,员工就不能享受年假了,如果少于年假天数,员工就可以享受除寒暑假天数外,剩余的年假天数,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师;
  4. 员工全年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而且没有扣工资;
  5. 累计工龄在1-10年之间的员工,当年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
  6. 累计工龄在10-20年之间的员工,当年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
  7. 累计工龄超过20年的员工,当年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

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员工在休完当年年假后,才出现上述第4-7条的情形,那就不能再享受次年年假。

维权方式和注意事项

只要不是员工主动放弃,企业没有安排员工休当年应休的年假,就可以跟企业协商或者申请劳动仲裁,主张未休年假的补偿,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企业可以安排员工在当年任意时间使用年假,如果员工申请休年假企业没有批准,而安排在其他时间让员工休,这种情况下,员工是无法维权成功的。
  2. 婚丧假、产假、工伤停工留薪期、公休日、法定节假日等假期,不计入年假,如果企业让员工用年假顶替这些假期就属于违法了。
  3. 维权时效问题:如果有很多年都没有休年假,不一定能主张所有年度的年假补偿,例如北京地区,年假适用1年诉讼时效,员工当年未休的年假,必须在次年的12月31日前主张,否则就过时效了。举例说明:员工2019年未休年假的,必须在2020年12月31日前主张年假补偿。也就是说员工最多也就能主张近两年的未休年假补偿。各地关于年假补偿维权时效的政策法规不同,在维权前最好了解一下。

未休年假的补偿标准

法律规定,员工当年未休的年假,每天应按照员工日工资的3倍支付报酬,这其中包括了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也就是说,企业发的工资已经包含了1倍应休年假的工资,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时,只能额外主张2倍工资作为年假补偿,年假补偿=员工前12个月平均工资(剔除加班费)÷21.75×未休年假的天数×2。

1)上班时间在单位受伤,有可能是工伤,你可以向劳动部门申请工伤鉴定。

2)如果工伤鉴定成立,你所休病假期是均按工伤假处理,100%发放工资。

3)接下去,你还可以继续申请伤残鉴定。

4)如果伤残鉴定被评估伤残等级,即使你自己辞职,公司和工伤保险均需要支付您一性次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另外,1)如果工伤不成立,你休病假期间,公司应支付当地最低工资的80%做为工资。2)如果医疗期满,你仍不能回到工作岗位,可以继续休病假,公司仍要发放病假工资。3)如果公司提出与你医疗期满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支付赔偿金。4)如果你自己辞职,公司一分钱不需要支付,且不违法。

5)如果你病假期间,公司不支付工资,也不缴纳社保等,你可以以此为由,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公司需要支付赔偿金。如果你想弄清楚,请将你的受伤情况补充完整。

谢邀。

楼主能在这样的企业待两年,说明对企业还是有一定满意度的。当然,像楼主描述的这种公司真还不少,比如说门面式服务行业和作坊式生产企业乃至淘宝电商企业等等。

先不说维权的事儿,之所以这些企业敢不签合同.敢不给加班工资.不给年假,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1.员工维权意识薄弱或是怕增加维权成本不想去维权。2.企业基于成本考虑压榨员工的违法成本低,加上职工维权的少,客观上助长了企业违法气焰。3.全社会劳动合同遵法.守法.宣传的氛围和意识仍不够。以及部分劳动行政部门的有意无意的偏袒用人单位导致职工维权步履维艰。

只有当每个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个体勇于.敢于且容易维权时,企业才不敢肆无忌惮的侵害我们的合法权益。也不会造成法律和现实执行的两张皮现象。

那回到楼主的问题上来,如果维权的话,从现实操作经验来看,跟企业协商签劳动合同.要求补发加班费和给予年假估计是走不通的,势必要进行劳动仲裁乃至向法院起诉维权。

下面就楼主的情形应该有哪些合法权益进行说明:

1.工作两年未签劳动合同,应该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7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双倍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2.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要求公司补发加班费。

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支付加班费的具体标准是: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3.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给予年薪假或是补发应休未休年休假期间3倍工资。

《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