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处拘役是什么意思_判处拘役什么意思?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4 11:32:00 人阅读
导读:拘役属于刑罚的主刑之一,是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的,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的刑罚。拘役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一年。被判拘刑期从人民法院的判决确...

拘役属于刑罚的主刑之一,是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的,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的刑罚。拘役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一年。被判拘刑期从人民法院的判决确定之日起生效,但在宣判前被先行羁押的,其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法律依据::《刑法》第四十二条 【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第四十三条 【拘役的执行】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第四十四条 【拘役刑期的计算和折抵】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第六十九条 【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意思是所犯的罪行经过考量不需要判处徒刑,有可能判处拘役刑,拘役比徒刑要轻,也不算前科

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 近实行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 拘役是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之间的一种较 轻的刑罚。由于它是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 由的刑罚,其刑期虽然较之限制犯罪分子 一定自由的管制要短,但在性质上比管制 重,又由于它的刑期短,因而又是对犯罪 分子予以关押、实行强制劳动的三种剥夺 自由别中最轻的一种。

拘役,是由人民法院判决,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的,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被判处拘役的罪犯,一般是指所犯罪行较轻,但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险性。如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罪,犯罪人只是对他人采取非法剥夺自由的手段,将其锁、捆在某一地点,其犯罪行为较轻,但这种行为就犯罪人本身而言,有可能随时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生命安全,对于这类犯罪,可给予拘役的刑事处罚。拘役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一年。被判拘刑期从人民法院的判决之日起生效,但在宣判前被先行羁押的,其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拘役是刑事处罚吗?


1.拘役属于刑罚的一个种类,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之一,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种类分为主刑与附加刑,主刑的种类又分为五大类: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拘役在以上五种刑罚种类中处于第二种。而附加刑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附加刑可以依附于主刑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2.拘役的特点有哪些?拘役作为一种短期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就近拘禁并强制劳动的刑罚,其有以下几个特点,分别为:

(1)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最长不能超过六个月,最短不能短于一个月;


(2)执行机关: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一般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要么关押在看守所服刑,要么关押在拘留所执行,但绝大多数是关押在看守所就近服刑。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3)拘役的刑期计算: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3.一般适用拘役的适用对象有哪些?


(1)拘役一般只适用于犯罪性质比较轻微的犯罪。适用比例最高的是渎职罪,其次分别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刑法分则中犯罪性质最严重的,如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也可以适用拘役,但所占比例最低。

(2)拘役多适用于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刑法分则中除过失致人死亡罪没有规定可以适用拘役外,绝大多数过失犯罪都可以适用拘役,约占全部过失犯罪的95%左右。在同一类犯罪中,能够适用拘役的也是一些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比如危险驾驶罪等罪名。


综上,以上为我国《刑法》关于拘役的一些法律常识,以上解答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在评论下方评论或者私信头条,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法律常识,做你身边的法律顾问。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