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是什么意思解释_刑事诉讼是什么意思?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11 09:46:06 人阅读
导读: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根据诉讼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

根据诉讼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诉讼活动可以具体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部分。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是:

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3、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5、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6、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诉讼的程序是:

1、立案。立案是指司法机关按照管辖范围,对刑事案件接受、审查和作出受理决定的诉讼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报案或举报。被害人对于侵害其人身权或财产权的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报案或控告。

2、侦查。侦查是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为查明案情、收集证据和查获犯罪嫌疑人而依法进行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强制措施的诉讼活动。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侦查手段: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

3、起诉。起诉是指请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进行的起诉,称为公诉。被害人本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进行的起诉,称为自诉。

4、审判。审判包括一审和二审程序。一审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开庭审判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法庭评议、审判五个阶段。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一般情况下,应当在受理后1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此外还有死刑复核程序,是对死刑判决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

5、执行。执行是指司法机关把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付诸实施的活动。

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但能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的人却不多,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常常感到迷惘。我仅谈谈犯罪嫌疑人自立案被采取强制措施时起至判决生效这一期间的期限。本文的犯罪嫌疑人是对判决确定前的嫌犯的统称,不再具体分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 自刑事案件立案后,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侦查机关可采取拘传、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四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非羁押,这里不予讨论。刑诉法中规定一次拘传不得超出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嫌疑人。实践中的监视居住大都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耗费侦查机关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大都为变更强制措施的过渡,很少被采用。 刑事拘留是被应用的最广的刑事强制措施,而且又因限制人身自由被抵扣刑期,我们着重讨论。刑诉法第61条规定了7种拘留对象,侦查机关决定刑拘,一般期限为三日,满三日应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刑诉法又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也就是说刑拘可延长至七日,实践中一般对刑拘对象都为七日,因为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全凭侦查机关决定。 刑诉法又规定,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刑拘的期限可延长至三十日。实践中,只要你是外地人,共同犯罪,基本上就会被刑拘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在接到提请逮捕书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至此,一个犯罪嫌疑人在其被羁押后的第三十七日,应会确定的知道自己的命运,即逮捕与否?在中国逮捕基本意味着最后的判刑。 逮捕后,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羁押期限刑诉法规定是不超过两个月,一般情况下犯罪嫌疑人都会被关满两个月,因为刑事政策的规定这段时间是扩大战果的时间,用足两个月移送起诉不会有后遗症,否则一旦后续阶段出现其他犯罪事实,就会落下一个工作不力的口实。两个月期满也并不意味顺利移送起诉,因为刑诉法规定,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案情复杂同样无法界定,再加上大部分刑事案件都由基层侦查机关侦查,与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同属一个地级行政区域,考虑到司法机关间的友谊,一般情况下只要报请都会批准。在上述情况仍不能侦查终结的案件,刑诉法第126条规定:对(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经省一及的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此种案件数量不多,且一般多为第四类,同样只要报批,多会批准。至此,犯罪嫌疑人庆幸熬出头了,答案却是否定的,刑诉法第127条接着规定,当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罚的,在126第规定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二个月。犯罪嫌疑人仍会庆幸,毕竟是对重刑犯,这里有个专业的认识误区,刑诉法用的是可能判处十年以上,并非指最终的判决为十年以上,刑法中可能判处十年以上徒刑的比比皆是。这是一个犯罪嫌疑人顺利的情况下可能面对的羁押期限,一旦出现意外,在侦查期间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又开始一个轮回。 在移送起诉前(即案件再一次回到人民检察院),一般的嫌疑人基本会被羁押二个月加三十七日,少数会被羁押三个月加三十七日,长的可以羁押至五个月加三十七日、七个月加三十七日,按最长的计算(仅计一个轮回)十个月加三十七日。说到这,对我国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长期羁押案件,找到一个法律上的原因。 当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进入了相对公开的阶段,97刑诉法的一个突破是允许在这个阶段让犯罪嫌疑人聘请辩护人。通常的审查期限为一个月,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正当感慨检察院的高效率时,不知为什么,你又会回到侦查机关的手里,因为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这里的需要很多,承办人员的生病、学习等等,补充侦查一次一个月,以二次为限,至起诉时,你发现你象皮球似地被踢来踢去了五个半月,而结果往往是没有丝毫变动,起诉你的仍是你交待和审查你几十上百遍的事实。 起诉后,透明度越来越高,审查的期限也紧凑了,法院的审理期限一般为一个月,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前述126条所述情形,经省一级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在法院受理公诉案件后,人民检察院如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建议延期审理,补充侦查以一个月为限,补充侦查完毕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当经历二十个月的羁押才面临审判时,大多数的犯罪嫌疑人对公正北的审判的期待值已降至最低,脱离看守所的狭小空间成了其最迫切的要求。审判已渐渐沦为形式。

一、时效的概念

  刑法上的时效,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国家对犯罪人行使刑事追诉权和刑罚执行权,这些权力即归于消灭,对犯罪人就不能再追诉或者执行刑罚。时效完成是刑罚消灭的重要制度之一。

  一个人犯罪后,经过一定期限虽未被追诉或未被执行刑罚,但没有再犯新罪,据此可推断其已悔改,不致再危害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失去追诉或行刑的意义。

  实行时效制度,既符合我国适用刑罚的目的,又有利于司法机关开展工作和稳定社会秩序。但是为了防止少数犯罪分子利用时效制度逃避法律制裁,刑法在规定时效时,同时规定了时效中断、延长等制度。

  二、时效的种类

  时效分为两种:追诉时效和行刑时效

  追诉时效,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有效期限的制度。超过法定追诉期限,司法机关或有告诉权的人不得再对犯罪人进行追诉,已经追诉的,应撤销案件或不起诉,或终止审判。追诉时效完成,是刑罚请求权消灭的重要事由之一。

  行刑时效,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对被判刑的人执行刑罚有效期限的制度。犯罪人被判处刑罚后,只有在行刑时效期内,刑罚执行机关才有权对犯罪人执行所判处的刑罚。行刑时效期间内所判处的刑罚未执行,超过行刑的时效,便不能再对犯罪人执行所判处的刑罚。行刑时效完成,是刑罚执行权消灭的一项重要事由。

  我国刑法总则只规定了追诉时效,对行刑时效未作规定。

  三、追诉时效的期限

  我国刑法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以犯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标准,规定了4个档次的追诉时效。根据刑法第87条的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1、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根据上述规定,在确定具体犯罪的追诉时效的期限时,应当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分别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相应条款或量刑幅度,按其法定最高刑进行计算追诉时效期限:

  (1)在只规定一个量刑幅度的条文中,应依照该条文的法定最高刑确定追诉时效的期限。

  (2)在一个条文中规定有两个以上不同的量刑幅度的,应按与其罪行相对应的条款的法定最高刑确定其追诉时效期限。

  (3)如果所犯罪行应当适用的条款的法定最高刑确定其追诉时效的期限。

  四、追诉期限的计算

  根据我国刑法第89条的规定,追诉时效的计算分为两种情况:

  (一)一般犯罪追诉期限的计算

  犯追诉期限是“从犯罪之日起计算”。所谓犯罪之日,是指犯罪成立之日。

  (二)连续犯和继续犯追诉期限的计算

  根据刑法第89条的规定,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时效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由此可见,连续犯和继续犯追诉期限的计算标准,为“犯罪行为终了之日”。

  (三)追诉时效的延长

  根据刑法第88条的规定,我国追诉时效延长分为两种情况:

  1、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犯罪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这里的“被害人包括受到犯罪侵害的公民个人和法人。控告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但控告必须是被害人在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利遭受不法侵害并且已经发现犯罪嫌疑人而向司法机关所作的告发。如果被害人在不知道犯罪嫌疑人是谁的情况下报案,则不能适用时效延长的规定。

  (四)追诉时效的中断

  我国刑法第89条第2款规定,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这一规定表明,我国追诉时效中断是以犯罪人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为条件的,但不论新罪的性质和刑罚轻重。根据刑法的这一规定,追诉时效中断后时效起算的时间为“犯后罪之日”。所谓犯后罪之日,即后罪成立之日

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

刑事诉讼活动的内容是解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是否应当受刑事处罚,处以什么样的刑罚的问题

刑事诉讼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刑事案件有以下特点:

1、外在表现为直接侵害形态;

2、多数案件存在明显的犯罪现场;

3、案件因果联系复杂多样;

4、案件形成具有阶段性与突发性。

公诉是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将刑事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审判,要求给予刑事处罚的刑事诉讼活动。提起公诉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权力。《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除法律规定的自诉案外,刑法规定的刑事犯罪案件都是公诉案件,都属于检察机关的办理范围。

法庭上指控犯罪的检察官就是在支持公诉,这是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人民法院开庭审判公诉刑事案件,进一步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协助法庭作出正确判决的一种刑事诉讼活动。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公诉人主要承担代表国家指控、揭露和证实犯罪、对法庭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和结合案情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四方面任务。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