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影响子女_“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其子女相关的法律问题?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30 14:35:03 人阅读
导读:答案是否定的。决定非法吸存行为性质判断的,依然是宣传手段的公开性,承诺回报的利诱性,集资行为的非法性和集资对象的不特定性。资金用途不是决定性因素。此种观点有一定...

答案是否定的。
决定非法吸存行为性质判断的,依然是宣传手段的公开性,承诺回报的利诱性,集资行为的非法性和集资对象的不特定性。
资金用途不是决定性因素。
此种观点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不充足
此前有一些朋友有个误区,认为在涉嫌非法集资的案件中,如果查明被告人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被告人就不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如非法吸存或集资诈骗)。
该观点的根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可见,资金用途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一个比较有利的酌定量刑点。但不论从判例还是从理论上而言,其对案件的定性难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该司法解释仅仅使用了“免予处罚”的表述,其真实意思其实是即便把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也不会对行为本身定性起决定性作用。“而所谓的情节显著轻微,不作为是犯罪”是刑法的共性原则,绝大多数刑事犯罪如果达到情节显著轻微的标准,都不认为是犯罪。
先说判例:
典型案例如当年轰动一时的“养鸡大王孙大午非法集资案“。
1995年,大午集团已经成为中国五百大私营企业之一,孙大午也获选为保定市人大代表,并获得养鸡大王绰号孙大午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与当地银行关系较为紧张,可以说是非常差,难以获得贷款
因此,孙大午在公司所在地市县以公司名义成立了数个”借款点“,承诺高于银行一倍多的利息吸收当地居民的存款,据公开报道,在当地已发展了4600个储户,非法吸储达3526万余元。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运营良好,因而有较好的信用。8年来,储户和大午集团没有发生过信用纠纷,据公开媒体报道,有的人家半夜生病急需用钱都可以在半夜得到,而且孙大午从不挥霍铺张。但孙大午最终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处缓刑。
从犯罪构成角度分析:
笔者认为,让孙大午被定罪的直接原因,是其吸收存款的方式达到了客观上可能从不特定的多数人吸收存款的程度,比如其设置专门的财务人员吸储,并且分派吸储任务,因此被认定为设置”吸储点“,从而符合适用公开“口口相传”的方式向“不特定”的对象吸收存款的模式。资金用途用于生产经营, 孙大午生活简朴,从未挥霍资金,没有个人专车,住平房,所有吸收资金都已归还借款人等事由,并不会影响对其集资行为性质的评价,但法官会作为有利被告人的量刑事由酌定处理,孙大午最终被判非法吸存罪名成立,但判处缓刑。
资金用途不影响定罪的判例:
类似的案例还有山东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隋志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案中,被告人隋志先向15人签订借款合同,吸收资金共计2.9亿余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维持企业经营。
至案发前,甚至有1.9亿余元本金无法归还。本案被告人虽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借款目的是用于企业运营,但依然被定罪(单位犯罪负责人,也是获缓刑)。还有安徽省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的王焕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案、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法院审判的虞阿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案、山东省胶州市人民法院审判的李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案等案例,被告人都将所筹资金用于维持企业运转,但依然被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可见,在多数情况下,借款的用途并不会影响非法吸储行为的性质认定
说完判例,说说理论角度
从理论上也可以解释此类判决的缘由,因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对金融管理秩序的侵害,不仅仅发生在所筹集资金的用途上,还包括非法吸收不特定公众存款的过程中。但是,从辩护律师角度而言,该情节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辩点,因为借款的用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被告人行为对金融管理秩序的破坏程度,可以作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重要依据。辩护律师在办案时应该着重搜集、固定此类证据(如银行流水、进货购物发票、聊天记录、证人证人等),为当事人轻判寻找依据,或作为被告人无罪辩护的重要辩点之一。
资金用途,其难以让被告人无罪,但反过来可以让被告人背负更重的罪名。
比如吴英案,从2005年5月至2007年2月,吴英以高额利息为诱饵,以投资、借款、资金周转等为名,先后从林卫平、杨卫陵、杨卫江等11人处非法集资人民币77339.5万元,用于偿还本金、支付高额利息、购买房产、汽车及个人挥霍等,实际集资诈骗人民币38426.5万元。最终被认定为集资诈骗罪,而其被认定如此严重罪名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资金用途,有大量用于个人包装、挥霍和支付高额利息。最终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吴英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孩子还小,你担心的就业问题还尚早,只要不是政审要求很严格的职业,通常都是不会受影响的。

你应该担心的是现在,孩子会在心理上对未来成长有什么影响,如何请家人重点引导和应对。

【事件】

张静(化名)大学毕业后,换了多家公司,自己都不满意。去年年末入职某投资公司,张静以为自己从此进入金融行业,终于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开启自己的精英白领生涯了。

入职后,张静了解到自己的工作主要是打电话外呼拉投资和给来公司办业务的人做好签约工作,声称公司有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海外投资项目,涉及矿产。保本高息,一年还本,收益达到90%。

张静和同组的同事都被公司设定了很高的月创收任务,压力很大。但是公司给每个销售人员的提成也很高。面对高薪的诱惑,张静决心拼一次,加之张静打算要孩子,给孩子挣奶粉钱也成了张静最大的动力。十分积极的张静不但给陌生人打电话,积极接待来访客户,还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积极宣传公司的项目,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宣传,并现身说法,谎称自己去年投了一年,挣了很多钱。陆续有亲戚朋友投入该项目,并获得了前几期的收益。如此一来,亲戚朋友都知道张静找到了一条发财的好途径,纷纷联系她,少则几万,多则百万,聚少成多,张静入职半年就赚得盆满钵满。

但好景不长,前不久,张静及同事均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警方刑事拘留!整个公司自老板以下十几名人员都进去了。

经查,张静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达270万元,然而由于张静怀了孕,一直处于取保候审的状态,整个家庭都不希望张静的孩子刚刚诞生就要和母亲分别,于是找到咨询律师。

【分析】

经了解,在张静吸收的这270万里,绝大部分来源于近亲属,剩下的也主要来源于张静母亲的朋友。

这是一个对当事人很有利的信息,律师认为完全有可能替张静做无罪辩护,因为在去除张静的姨、舅舅等近亲属的投资后,张静仅仅针对陌生人吸收了10万元存款,未到司法解释中规定的起刑点

一般来讲,这种罪通常都是债不抵资的,法院也同时都附带有没收个人财产的处分。如果还有此人名下的财产可继承,则就有首先偿还债务的义务,这也与继承法相一致。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