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天价彩礼怎么看待_你对现在天价彩礼现象怎么看,其本质又揭示了什么?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2 04:46:27 人阅读
导读:本文就以历史角度,从毛泽东主席婚礼开始说起,聊聊天价彩礼问题。1920年的冬天,27岁的毛泽东主席和19岁的杨开慧结婚。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第一...

本文就以历史角度,从毛泽东主席婚礼开始说起,聊聊天价彩礼问题。

1920年的冬天,27岁的毛泽东主席和19岁的杨开慧结婚。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毛泽东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恩师,在此之前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可惜此时已经不幸病逝。

而毛泽东主席此时担任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从身份上说,毛泽东主席和杨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但杨开慧没有计较这些,独自一人带着行李来到了爱人的宿舍,让两人的爱情开花结果。


他们相约婚礼“不作俗人之举”

于是,他们进行了一场一反当时社会潮流的婚礼,没有八抬大轿的花轿,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那些繁琐而隆重的仪式,也没有“拜天地入洞房”的礼节,更没有高昂夸张的天价彩礼。

仅仅是换上了新装,花了6个银元,办了一桌酒席,宴请了长沙的几位亲朋好友,在亲人和几位挚友的见证下,就在湖南一师的教员宿舍里进行了简朴而简洁的婚礼,新房里没有一件家具是新的。

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婚事大操大办的习惯。

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家庭,女儿嫁出去就成为“别家人”,不再承担父母的养老义务,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方到男方家,相当于多了一个劳动力。

因此,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彩礼

相应的,女方也要向男方回一定数额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嫁妆

彩礼和嫁妆由此形成了封建社会极具代表性的社会风俗。

应该来说,彩礼和嫁妆的出现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是封建买卖包办婚姻的产物。这就是它产生的本质。

尤其是自唐朝宋朝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涌流,市民阶层的崛起,彩礼越来越高,相应的嫁妆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宋朝,彩礼高,嫁妆也高,很多达官贵人,为了嫁女儿,可是大吐血,很多人为此叫苦不迭。

当时社会,甚至出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现象——“卖女儿”。

这种现象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主动的是女方家庭当女儿出嫁之后必须要有高昂的彩礼;

被动的是一些达官贵人、地方豪强,看中了哪个女子,直接就扔下彩礼,将该女子强娶回家。

进入民国以来,体现封建社会“明媒正娶”的彩礼之风、“卖女儿”之风依旧盛行。

在那样一个小生产者大量破产的动荡时代,穷人付不起彩礼娶不了亲,而地主阶级则普遍地“妻妾成群”——这不仅仅是封建恶俗,更是社会贫富差距的体现。

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一辈子辛辛苦苦,却反而欠下了地主黄世仁还不清的利滚利的债,最终被逼将喜儿“卖”给黄世仁抵债。

琼瑶著名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女主陆依萍的母亲就是被军阀陆振华用这种方式强娶为八夫人。

这种文艺作品其实就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

也就是说,在民国时期,当时结婚需要彩礼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彩礼越多,婚礼越热闹,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


比如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时,就在上海昆山路景林堂宋宅举行了隆重的世纪婚礼。

当时有1300多位各界名流以及美、英、日、挪威、法等16国领事出席婚礼。蒋介石甚至让青帮大佬杜月笙负责维持秩序。

因此,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这样简朴的婚礼在当时颇有些惊世骇俗的意思,顿时被传为佳话,成为进步青年竞相学习的楷模。

此后我D领导干部结婚,基本都向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两人学习。

比如,陈毅元帅,1932年重阳节,陈毅元帅与18岁的兴国女红军赖月明结婚。

陈毅元帅当时已是江西军区司令兼政委,指挥6个独立师和所有地方武装,但他的婚礼一样没有一分钱彩礼,花了20块大洋(这钱还是赖月英借的)摆了八桌宴席,就完成婚礼。

比如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正式结婚,当时婚礼在Zhong Nan Hai 的菊香书屋的西房里举行。

按理说,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将婚礼搞得隆重些,也来个喜上加喜嘛。

但是两人的婚礼也非常简朴,简朴到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毛岸英穿的一身标准制服,是他给李克农当翻译会见外宾时配发的“礼服”。

刘思齐的上衣,是灯芯绒布做的,裤子半新不旧,脚下一双方口布鞋是母亲张文秋买给女儿的嫁妆。

当时婚礼来宾也就十来个,来宾带来的礼物都非常简朴,都是些小纪念品。

价值最高的就是朱德元帅送的一只他戴了几年的日本手表。


这就是当时的婚礼。

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除了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还明文规定,“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这项法律,一直被延续了下来,后来的1980年、2001年《婚姻法》有进行了数次修订,但甭管怎么改,却都保留了这一条款。

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明文禁止在中国存在几千年的彩礼。

是的,你没看错,从法律意义上来说,通过彩礼,索要财物现象其实是违反婚姻法的。

可就算有法律明文规定,就算有毛泽东主席和毛岸英父子,以及其它人作出表率,依旧没有杜绝社会上的彩礼之风。

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虽然制定了婚姻法,但这玩意也没法强制执行,总不可能把新婚夫妻或女方父母关进大牢吧。

另一方面,新中国虽然建立了,但彩礼风俗已经深入人心,想要一下子移风易俗太过艰难。

一直到1953年--1956年,三大Gai Zao完成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福利保障体系,特别是集体养老制度逐渐建立。

当时城市社区一般实行的是国营工厂办社会,企业包办职工及家属的教育、医疗、养老;

而在广大农村地区,1956年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也开始建立,对农村村民中无法定赡(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吃、穿、住、医、葬和未成年人义务教育等方面给予生活照料和物质帮助。

1958年,很多地方的农村开始集体开办敬老院的尝试。

1962年,“敬老院”的模式也逐渐成熟并固定下来,集体养老与居家养老并存模式已经出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以自愿选择参加集体劳动或不参加集体劳动。女方家庭自然不必再为女儿出嫁后的养老问题担忧。

这就极大破坏了彩礼现象出现的经济基础

再加上当时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思想上进行抵制。

彩礼现象逐渐被杜绝,只剩下一些象征意义、代表正常人情往来的实物赠予行为。


新郎手中的铁锹是嫁妆,新娘手中的图书是彩礼

在那个年代,全社会的婚礼基本都非常简朴。

一般就是经人介绍,双方父母同意后,直接领个证,然后男女双方两人共同置办一些家具,单位同事、左邻右舍来家祝贺一下就完成了婚礼。

没有份子钱,也不要什么彩礼,嫁妆,简单吃完婚宴就完成婚礼了。

以食堂为例,我外公经中间人(俗称媒人)介绍认识了我外婆。

两人在1968年左右完成的婚礼,他给我外婆的“彩礼”就是一床棉絮,然后我外婆带着这床棉絮,就嫁给了我外公,组成了一个家庭。

我父亲也差不多了,1988年,我父亲和我母亲结婚,由于我爷爷和我父亲是木匠,我父亲给我母亲的“彩礼”就是自己做了几个家具。

除了一个风车外,其它家具又被我母亲当成“嫁妆”带回了我家,两人就这样完成了婚礼。而食堂的个例,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个大家可以去咨询自己的长辈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婚礼越来奢靡,婚宴的排面越来越大、彩礼越来越高,就连份子钱也随之水涨船高,由此出现了所谓的天价彩礼

究其原因,食堂私以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社会攀比之心越来越重。

想必很多人深有感触,所谓的彩礼代表一个脸面。给得越多脸上越有光,久而久之,给得少或者不给(这年头,我就没见过不给的)反而会脸上无光。

其实很多时候男女双方并不在乎这个彩礼,之所以要给,为的就是这份面子。而女方父母正常来说,一般情况下,都会将男方给的彩礼还给女儿,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倒贴一部分,当然这笔“嫁妆”通常都是由女儿掌管。

正常情况下,所谓的“卖女儿”现象并不多见。

第二,女方父母养老需要。

很多女方父母用心培养了女儿,女儿嫁出去,组建新的家庭,他们也需要通过这笔彩礼用于养老,所谓养儿防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男女双方家庭状况所致。

一般来说,新郎家里有个兄弟,女方父母为了让男方父母在分家前多给女婿、女儿拿点财产,会通过提高彩礼的方式,完成这个目的;新娘家里有个兄弟或姐妹,也会为减轻负担,提高彩礼数额。也就是说独生子女结婚彩礼往往要低一些。

又或者,男女双方所在地不同,比如不同县市的男女结婚所需彩礼远比一个县市里的男女结婚高很多。

以上基本就是彩礼出现的几个正常的、主要的原因。

当然世间之大,无奇不有,不排除有所谓的“卖女儿”现象,甚至还有人利用女人骗取彩礼现象,这不仅违反了婚姻法,更是赤裸裸的经济诈骗。这就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了。

据说,到现在有3000万左右未婚男生,这个天价彩礼问题无疑是制约他们结婚的一个重要因素,怎么解决天价彩礼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幸运的是,食堂已经结婚,并且我爱人当初要的彩礼并不高。

不幸的是,食堂有个儿子,或许多年以后,我也需要面临这个问题。

当然,又或许多年以后我们能回到毛泽东主席那个没有彩礼、不要嫁妆、简单朴素的婚礼时代呢?

彩礼只是农村人家娶儿媳妇的其中一项支出,它不包括房子车子别的花销,如果把这些加起来看,确实让人吃不消。说娶个儿媳妇,扒了老的一层皮也不为过。积攒够这些钱,那得尥蹶子猛干多少年啊?有的家庭被掏空了,不得不和亲友举债。如果家里不是哥一个,女方要的没商量!要是这个家里就是哥一个,那还好说。女方家真要相中你本人和家庭的话,也有不要彩礼的,人家会告诉媒人说两个字:凭赏!

就女方而言,人家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嫁出去了,谁都不想让孩子受委屈,跑到你家遭罪来,女儿出阁叫做翻身一回,这是人生的大事儿!哪个不想扬眉吐气,潇洒风光走一回呢?说句实在的,现在消费水平,农村娶媳妇的彩礼也是水涨船高而已。当今男女比例失调不说,女孩子从学校走出来,都跑到城市里打工去了,人家根本就不打算再回来。所以说农村娶媳妇儿吃紧,女子吃香了!事实就造成天价彩礼现象。

农村娶媳妇从来就没有轻松过!家里的哥们儿多的话,打小就会很害怕自己这辈子娶不上一个媳妇。看你家里哥们真是多,哪个女方家里来相亲都会狮子大开口,都想往黄了要价!给儿子爹妈疼的都直咧嘴,但也得忍着作揖答应下来,不怕花钱堆那是假的!背后都恨不得抽自己大嘴巴子,这个时候才知道养儿子的难处。实在没辙了,到处借钱,瘦驴拉硬屎打哆嗦挺着了……说这些都是眼泪,农村娶儿媳妇太不容易了。

如你看待农村高额彩礼?谈谈你所在的地方最高价格是多少?

彩礼是什么?彩礼也叫聘礼。是古代流传至今男女定婚初时,男方所赠送的聘金、聘礼(礼物)。也是男方对女方的尊重和认可!

无论你男方有多么显赫,多么高贵,对女方男方都要屈委赠礼送聘,别说贫民百姓,就连帝王将相自古都如此。这种风俗早已演变成了规矩和习惯。

但古代彩礼只有赠送,没有现实生活中的讨要!

送彩礼不只是在农村,在城市里也是一样的。但高额“彩礼”?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高额,不只是在农村!

其实,“彩礼”就是对女性的一种礼仪的尊重,并没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生活上宽裕了,男方可出手大方一点,也能证明自己的实力,更能给女方一个默默的许可。

但男方在经济实力不允许的情况下,还想出手大方,还想显摆自己的阔气,更爱攀比跟风,却囊中羞涩,那不得不投亲靠友,东拼西凑,才导至江郎才尽,饥荒成灾!

在当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彩礼”无疑成了男女之间婚姻的筹码,也让某些物质的人在婚姻上贴上了标签价码。

高额彩礼是对还是错?人们对事情的认识不一样,才立场不同,看问题才有争议。

看事情都要一分为二,高额的彩礼虽然说是有点拜金,事实上:“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生活幸福”。也不能说高额彩礼不对,谁都愿意过富裕的生活。

“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距”作为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男女之间初定婚约,不像其它地方的“彩礼”那样让人望而生畏。我们这里是孔孟之乡,礼仪之帮,男女定婚“彩礼”都是男方随意赠送,没有开口讨要之说。

当男女结婚之时,女方老人不光把“彩礼”都还给了女儿,还加倍赔送了嫁妆,生怕女儿婚后不幸福,“可惜怜天下父母心”!

无论“彩礼”多少,婚后最幸福快乐的当然就是一对新人了,她们喜结了良缘,一夜之间揺身一变,也成了土豪。

我今年结婚,3万完事,等房好了,还说给我们买家具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