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公司容易被收购_为什么家乐福、麦德龙、大润发纷纷被收购?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9 16:52:37 人阅读
导读: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的超额增长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沃尔玛们”手里“抢”来的。一家大电商的崛起,是以100家甚至1000家大型超市的消亡为前提的。然而,大概从...

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的超额增长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沃尔玛们”手里“抢”来的。一家大电商的崛起,是以100家甚至1000家大型超市的消亡为前提的。

然而,大概从2012年开始,中国本土超市在经历学习之后,快速成长起来,与这些外资超市巨头实力相当;另外就是电商的崛起,阿里、京东等等不断俘获消费者,对传统零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润发被阿里收购,家乐福被苏宁拿下,麦德龙被物美收购。

沃尔玛作为全球最大的超市巨头,自从进入中国之后,也是如入无人之境,发展极其迅猛,二三线城市纷纷向其投来橄榄枝。在中国超市排名中,一直名列前三。然而,从2012年到2018年,沃尔玛也关了84家门店,2019年上半年就关了15家,不少为十年以上的老店。

外资超市巨头风光不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本土超市巨头的崛起,华润万家背靠央企华润集团,门店数量超过3000家,成为中国最大的超市集团。此外,还有永辉、步步高、物美、天虹、联华等等,都快速崛起,实力强劲。另一个是电商的冲击,电商渠道的渗透率以从2014年的41%增长至80%,而6000平米以上的大卖场市场份额连年下滑,从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这也是导致外资巨头衰落的原因之一, 传统零售面临困境,就必须要转型,创新玩法。所以,为什么家乐福、大润发都选择卖给了电商巨头,而不是本土超市巨头,就是这方面的原因。从2017年开始,新零售崛起,新技术,新物种,新玩法,以阿里为首的新零售发展极其迅速,并以大润发为试验田,做得非常好。各种新零售不断出现,让外资超市巨头选择了与中国电商巨头合作。 如今,新零售已经是大势所趋,被电商打败的外资超市巨头,很明智的选择了联姻互联网巨头,这是它们在中国市场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机会。

谢邀。

根据您的疑惑,逐一回答。

1,经常看的有的公司被收购,难道一定要卖吗?

有些企业是主动求被大金主包养,有些企业则是被恶意收购。

如果企业的股权分散得很厉害,当大量流动股被某一方批量收购成为控股方。

这时候,非控股方是没有权力做出卖或不卖的选择。

2,被收购了以后也还是老样子,基本还是那些人在管理,只是老板换了而已。

没错,有些收购只是股东方的更替,与管理层无关,除非管理层同时是股东才会牵扯到利益分配。

3,如果一个公司跨行业去收购另外一个公司,怎么熟悉他们的业务,岂不是风险很大?

跨行业并购的原因有很多,股东方收购企业并不需要了解业务,只需要雇佣懂的人去经营就行了。

就好像BAT三家在各个行业都买买买,他们真的对每个领域都了解吗?

投资永远有风险,大不大取决于个人的承受能力。

补充一些内容:

1,兼并有时是为了强强联合,就好像漫威与迪士尼的合并,每一年MCU电影给整个迪士尼集团带来数亿的净利润(包含衍生产业),对双方而言都是好事。

2,对于恶意收购,可以参考一部电影《门口的野蛮人》,之前万科的股权之争也是与之类似,对于股权结构分散的企业来说,这种情况就很常见。

3,有些企业自建立之初就是盼望着能被一棵大树庇护成长的,就比如同道大叔把自己的星座系列版权卖出,据说套现2个多亿,这就是个例子。

4,兼并对于收购方来说只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与情怀什么的其实没有太多关系。

值得收购,太值得了,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马达西奇”的过去和现在,虽说乌克兰航空工业与欧美同行的差距已经相去甚远,在航发领域也已多年停滞不前,但是我们并非看重其“暗淡”的未来。作为“工业技术的皇冠”,航空动力的发展需要更为深厚的技术积累,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虽说现在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年代,但是航发研制与整个机械领域一样,依然很难靠网络信息和国际合作实现“弯道超车”,这一点与计算机、电子通信、金融等领域完全不同,因为航发的成功需要一系列数学、物理、力学和材料等无数基础学科的厚积薄发,所以这也是你们看到的在发动机领域每迈进一步都那么难。

▲马达西奇公司宣传图

为什么说我们需要“马达西奇”,那是因为这个百年航空企业已经积淀足够多的技术底蕴,这里不仅有百年间航发进步的各种“基础学科”与“航空动力”交合的积累,也有“基础学科”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思路经验,更有发动机制造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研发生产一型百台发动机所遇到解决的问题,与别人生产十型上千台发动机所遇到的问题会截然不同,没有漫长的实践积累过程,只靠一些理论研究和论文数据是很难做好发动机的。

▲马达西奇,MS-500V涡轴发动机

当然马达西奇不少的航发产品,诸如D-18T三转子高涵道比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用于安-124、安-225)、中等推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用于安-148)。AI-222等基本上也就是美欧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如果获得这些产品,可以丰富我国航发的品类,缩短研制周期,解决一些短期内的航发需求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收购马达西奇,我们最看重的可能是那数千名技术人员,包括研发、技术管理和工程施工人员,这些拥有丰富经验的航空高技术人才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算算如果我们培养一名类似具备外国本科学历航空领域的留学生,仅仅是留洋四年本科的花费恐怕都是不小的代价,而这数千名乌克兰技术人员“脑袋里”的经验和学识,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可不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甚至是留样博士可比的(当然,那些年轻的应届生们可能有更好的未来发展潜力,但不是当下)。另外,搞过工业项目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技术咨询”是怎么回事,可以说我国的航空项目都进行过类似的国外技术咨询,比方说军用运输机项目就向乌克兰进行过多次“技术咨询”。

▲乌克兰D-18T涡扇发动机

马达西奇的价值

在苏联时期,马达西奇被称为“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这家成立与1907年的公司在1916年制造出第一台台Дека М-100发动机。就整个苏/俄时代的航发领域来说,他们在1918年完成了对法国发动机仿制(M-1),1922年完成对美国发动机的仿制(M-5),通过对西方发动机的研究和仿制,解决了无数技术、材料和工艺问题,积累了航发起步阶段的设计经验,为为迅速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奠定了基础。1926年完成了M-11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并累积生产16万台,1929年完成M-15发动机的研制;并且引进了德国的12缸V型液冷850匹马力发动机,于1931年在此基础上研制了M-34发动机,1932年苏联又引进美国技术研制了M-63发动机。总之,在那个时代马达西奇和整个苏联航发工业一样,在引进-仿制美欧发动机的基础上,最终走出了独立研制航发的道路,并且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整体达到西方同时代技术水准。

▲马达西奇公司

建厂百余年的马达西奇高峰时期,下属员工超过4万人,即使到了2010年以后公司也有差不多2万余人。漫长的公司发展历史,让马达西奇成长为一个产品涵盖涡喷、涡扇、涡轴、桨扇、涡桨全型谱的综合性航发企业,产品装配了100余款机型,遍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该公司在设计制造和生产工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航发生产的管理体系和航空文化确立也至关重要,马达西奇建立了贴合实际的生产管路计划体系,管理着60多万个零件的生产质量保障和500多万道工序,并且确保每道工序的有序衔接。此外,其拳头产品D-18T发动机作为战略运输机“安-124鲁斯兰”和“安-225梦幻”的动力核心,每年仍在挤出研发经费用于改进研究;TV3-117涡轴发动机作为一款性能不错的产品,广泛装备于米-8MT、米-24、米-28、卡-27、卡-29、卡-50等多用途和武装直升机(在和俄罗斯闹掰之前,每年差不多仍能交付700套),改进型TV3-117VMA-SBMV1发动机可以用于卡-32M和米-171直升机,这些虽然做不到欧美顶尖航发水平,但是对于我国来说仍有现实可用价值。

▲位于扎波罗热的航发博物馆

题外话,除了马达西奇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其更为主要作用的是在发动机的生产制造领域,研发领域更需接触的是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两架企业似乎在2013年进行了合并。总之,马达西奇有收购的价值,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其积累的研制经验、基础研究数据、技术人才、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体系,这些对于我们建立自己的航发研制体系仍有不小的借鉴意义。

公司被收购,估值如何确定,这个是交易的核心,这个得分两个层面说,一个是被上市公司收购,第二个是被非上市公司收购,下面分开来讲:

一、上市公司收购

上市公司收购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非借壳收购;第二是借壳收购。

1、非借壳上市

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一般都会有业绩对赌的协议,这个几乎是上市公司收购的一个通用法则,其中就有一条市盈率的线,这条线不是监管机构发文规定的,但是几乎是所有上市公司共同遵循的一条线,这个市盈率的线就是“15”倍,具体什么含义呢?公司的估值和业绩对赌中第一年的净利润的比值,这个比值一般不超过15。业绩对赌(承诺)的业绩期限是多久?一般是3年时间,在整个三年期限内的平均市盈率是不会超过12倍。

以上和第一年净利润相比的市盈率15倍,以及和3年承诺的平均市盈率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通过过往上市公司收购企业的估值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几乎都是在这2条线以下,尤其是3年平均值,几乎没有超过12倍市盈率的。

2、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估值普遍高于普通并购重组,一般来说借壳上市估值按对赌期平均净利率计算的PE可达15倍,按对赌期第一年预期利润计算可达20倍,为什么对于借壳上市的标的的估值更高?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对新公司的预期更高,第二是需要安置老员工,所以给与了更高的估值。

所以你的公司年复合增长率10%以上,如果是被上市公司收购,10倍的市盈率是可以的。

如果市盈率特别高,会怎么样?举个例子:万达电影收购万达影视,这个收购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持续了好几年,2016年5月份万达电影披露了以372亿元收购万达影视,收购市盈率为当年承诺净利润的28.62倍,三年平均净利润的21.89倍,也就是说市盈率分别为28.62倍和21.89倍,这两个数据明显高于我们前文讲到的15倍和12倍,结果如果?当月就收到了深交所对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对赌问题的询问,到8月,万达电影中止了该次重组。

非上市公司收购

非上市公司没有监管层的监管,估值是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的,这个全靠双方去谈,只要对方愿意给,你喊高了也没关系,做这方面非常专业的人也不多,因为专业的人都在证券公司做上市公司项目了,没几个人去做非上市公司项目间的并购。但是基本可以参考上市公司同行的操作以及估值,上市公司的操作是一个参考价值。

对于非上市公司收购就好比非上市之前的融资的估值,其实都有很大的随机性,具体可以看小米和美团,这两个明星企业上市以后都破发了,跌了还不少,小米跌了都40%了,上市前进去的资本基本都亏了。所以估值的模型永远只是一个参考,在这个参考之下上下浮动都是正常的,卖方想卖更高价,买方想少出钱,这都是正常现象,只要对方不太傻,都会找一个市场的类似标的作为参考。上市公司就是很好的参考标的。

我太相信了,如果有人说,华为收购了美国政府我都信!因为,在这帮人嘴里,什么牛逼都敢吹!什么炮都敢放!

任何一个品牌任何一个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都是会从新生,发展,成就,没落然后产生新的结合新的物种,市场需要洗牌,这是市场规律,所以产品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升级,才能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想当年诺基亚是大街小巷哪里都是,而现在的没落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还有一些就是资本市场的需求控制收购或者股份。有很多的传统品牌是某产品的创始者。但创始者只代表是创始,不是他就是最好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有很多创新公司会生产更多适应的产品,更好的产品和用户体验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