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只能是物对吗_什么是法律上的一个物?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6-24 02:39:30 人阅读
导读:【法理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2条第2款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

【法理分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2条第2款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他的年龄太小,没有意思能力,还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从保护他们的利益和保障社会秩序出发,法律不赋予他们民事行为能力。

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可以实施某些与其年龄、智力和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在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后实施。

所谓与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行为,是指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状况和智力发育情况能够为该未成年人完全理解的行为,如购买零食、文具等。所谓与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是指精神病人在其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某些其能够理解行为性质、辨认行为后果的行为。应当指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一些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如接受遗赠、赠与等。

根据《合同法》第47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这是法律赋予法代的追认权,追认需要采用明示方式,否则视为拒绝追认。

《合同法》第47条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这是法律赋予合同相对人的催告权,且需要在法代追认前实施。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而又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民事行为,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如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法定代理人的事先同意,独立实施其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则要区分两种情况处理:

(1)如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是单方民事行为,如抛弃财产,则行为当然无效。

(2)如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是双方民事行为,如与他人订立合同,则与其发生关系的相对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催告其法定代理人是否承认这些行为。

4、合同无效的结果是自始无效,但已经履行的部分,应当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

【此案例分析】

1、首先关于合同效力问题。题主列举的例子,行为人8周岁,在法律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备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根据民法通则这属于无效民事行为,合同会自始无效。

2、基于主体不具备资格,便不存在追认的情况。而是应该父母代为签订合同。但其父母拒绝为之,因此神童自己签订的合同无效。

3、已履行的情况。App开发出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若公司并未采用神童的app,则合同无效,双方已无任何责任。第二,若公司采用了神童开发的app,则应当支付报酬,因为这属于神童的劳动智力成果,给付对价不是基于合同的行为,而是基于公司采用了神通app的单方行为,这时候神通有了纯获利的经济权利,此种民事权利是自然人都具备的。若只采用不支付报酬,则构成侵权,可以提起侵权之诉。比如,一些神童研发的产品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他可以用来获利,任何人不能无偿或不经允许使用,不因为他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受限。

4、此时,若法定代理人仍然拒绝承认,也不管不顾公司的利用行为和不支付报酬的行为,则又构成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神童的侵权,父母作为法定代理人,亦不能剥夺其纯获利的民事权利。神童可以要求其父母代理其签订合同,领取应得的报酬。

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具体如下: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并具有法律人格的个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称的概念,指具有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组织。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义务客体或权利客体。它是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中介,没有法律关系的客体作为中介,就不可能形成法律关系。因此,客体是构成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 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应满足下述三个条件:(1)必须是一种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而被认为具有价值。(2)必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人毫无代价地占有利用。(3)必须具有可控制性,因而可以被需要它的人为一定目的而加占有和利用。

你这句话并不准确,所谓法律关系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础的社会规范,要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公民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根据我国最高司法解释,一个婴儿脱离母体的那一刻,他就天然的享有了某些权力,比如生存权,继承权等。他就自然的成为了某些法律规范的主体,就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变更,消灭等。 民事行为能力指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行使自己民事上的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并不会影响自然人某些权力的获得,尤其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利的一些法律关系的变更。 综上所述:自然人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简单回答一下,关于支持动物成为法律关系主体(legal personhood)的一些论点。

1. 关于有人回答的 成为法律主体的条件是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现有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moral agents和moral patients的关系。moral agents指可以对其行为负道德责任的主体,我们可以题解为绝大部分的人, moral patients我的理解是无法对其行为负道德责任的主体,比如婴儿或者年老的人,还有动物。如果是婴儿,年老的人和神智有残疾的人(无意冒犯),法律仍然尊重他们的权利,保证他们的权利不被侵犯。这证明了义务并不是拥有权力的条件,婴儿无法实施义务,但仍然拥有权利。所以动物也应该拥有一定的权利。 不过这个论点其实漏洞蛮多的,我们可以反驳婴儿会长大,在未来行驶他/她的义务。但进一步的反驳是动物拥有的只是一定的权利,比如他们无法拥有投票权一样,所以他们拥有的权利只是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面不被侵犯的权利而已。人类有保护这个权利的义务。

2. 在法律中,简单来说,只有两个定义,legal person和legal thing。我们人类是legal person,享有着权利,而在另一边是legal thing,比如我们使用的工具。legal thing属于财产,不被法律保护。有人会反驳说但我破坏了你的工具 也会被告啊。其实,假如你摔了我的电脑,我告你,其实法律保护的也是我,legal thing的拥有者。所以假如动物无法被归入legal person的话,那么他们只是被视为我们的财产而已。什么是财产,没有本身的价值(intrinsic value,中文应该是翻译成本身的价值吧我不知道...)。但我们都知道动物有感受痛苦的能力,很多科学也表明动物拥有一定的行为。他们拥有着intrinsic value。所以动物不应该被划入为legal thing。顺便说一句,新西兰在2014年宣布一条河为legal person。类似的论点还有很多,但我都忘了,只大概记得这两个。如果有什么说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在评论里指出来。因为moral agents和moral patients那个论点好像可以引申出进一步的观点,但我懒得去翻书了。嘛。就这样吧。

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法律上的物(财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

二是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

三是具有独立性;

四是得到法律认可。要衡量虚拟财产能否成为法律上的财产,主要应看它是否具备三个条件,如果具备,就说明它应当得到法律认可。

您好,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主体种类有三种:1自然人2组织3国家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第一,权利能力。第二,行为能力。动物没有这样的资格。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