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串通第三人利益撤销时间_恶意串通属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情形吗?

来源:大律网小编整理 2022-07-02 13:52:23 人阅读
导读:根据你的情况,提供意见如下:1、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是合同无效的情形之一,而不是撤销的依据。如果没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不应...

根据你的情况,提供意见如下: 1、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是合同无效的情形之一,而不是撤销的依据。

如果没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不应认定为无效。2、合同是否能撤销,需要有符合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合同无效和合同撤销是不同的,不能将二者的有取舍的放在一起讨论。以上建议供参考!

为您解答如下: 1、《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2、《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3、具体分析: (1)纠正您的说法,欺诈胁迫的对象并非第三方,而是合同当事人一方。(2)理解该不同法律后果的切入点:不论是恶意串通还是欺诈胁迫,所签订合同当然无效是常态,但考虑到鼓励交易,将欺诈胁迫的情形明细化:若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合同当然无效;若损害的并非国家利益,法律赋予被欺诈胁迫方选择的权利,可继续履行合同,也可主张撤销合同,合同效力由被欺诈胁迫方决定。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代理权的行使必须以能够达到被代理人所希望的法律后果或者客观上符合被代理人的利益为目的,如果代理人行使代理权时,不够谨慎和勤勉,疏忽大意,甚至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这种有损被代理人利益的民事行为就属于代理权的滥用。构成代理权的滥用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代理人有代理权,这是滥用代理权的前提;(2)代理人已经实施了代理行为;(3)代理人行为违背代理权的设定宗旨和基本行为准则;(4)代理人的行为有损被代理人的利益。

  恶意串通就属于代理权滥用的范畴,又称做恶意通谋。是指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双方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恶意串通具备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恶意串通首先需要有双方损害第三人的恶意,恶意是相对于善意而言的,即明知或应知某种行为会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损害,而故意为之。如果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不知或不应知道其行为的损害后果,不构成恶意。

  第二,恶意串通需要恶意串通的双方事先存在着通谋,这首先是指当事人具有共同的目的,即串通的双方都希望通过实施某种行为而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的利益,共同的目的可以表现为当事人事先达成一致的协议,也可以是一方作出意思表示,而对方或其他当事人明知实施该行为所达到的非法目的,而用默示的方式表示接受。其次,当事人互相配合或共同实施该非法行为。

  由此看,恶意串通必须串通各方为了非法目的而共同损害他人的利益,应负连带责任。

  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第六十一条 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对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

  第六十六条第三款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 第五十八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五十九条 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二)显失公平的。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展开原文 ↓

更多 # 相关法律知识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 2
    律师解答

    律师根据问题描述给予专业意见

  • 3
    采纳

    采纳回复意见,确认得到解答

Copyright 2004-2021京ICP备18032441号 有害信息举报:线上咨询律师  线下门店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0-2021

在线客服 隐私协议 侵权信息举报